2014年11月7日星期五
巴西:罗塞夫成功蝉联
2014/11/7
曾因参与左翼游击队而被囚禁的巴西工人党(Partido dos Trabalhadores,缩写PT)领 袖迪尔玛.罗塞夫(Dilma Rousseff)于2014年10月26日举行的巴西总统大选第二轮投票中,以346万张选票的差异,险胜巴西社会民主党(Partido da Social Democracia Brasileira,缩写PSDB)主席阿埃西奥.内维斯(Aécio Neves)而蝉联总统一职。尽管竞逐总统宝座的两大阵营在很多纲领及政治立场上较倾向于中间派,但是这次的选战却是很明显的左右政治路线之争。多数的巴 西选民还是选择了“左”,备受批评的工人党跟其领导组建的联盟—“为了巴西持续改变”(Para o Brasil Seguir Mudando)保住了执政权。
罗塞夫在总统大选第二轮投票中得票 54,501,119张,占得票率51.64%;其对手内维斯得票51,041,155张,占得票率48.36%,两者得票率相差仅3.38%。罗塞夫于 2010年总统大选第二轮投票中的得票率是56.05%(得票55,752,529),因此这次无论是在票数还是得票率上都比上届大选逊色。
第二轮投票选票分布:红色--罗塞夫领先;蓝色--内维斯领先。
罗 塞夫于2014年10月5日举行的首轮投票中得票43,267,668张(占得票率41.59%)在9名候选人当中排名首位。工人党在这次大选中面对着包 括其支持者在内的选民不满。对工人党不满的情绪,反映在首轮投票中声势逼人第三党候选人—玛丽娜.席尔瓦(Marina Silva)的高得票率上。席尔瓦原本是巴西社会党(Partido Socialista Brasileiro, 缩写PSB)的副总统候选人,但是该党总统候选人爱德华多.坎伯斯(Eduardo Campos)于2014年8月坠机逝世,席尔瓦顶替出任候选人,并被视为可以进入次轮投票挑战罗塞夫的“黑马”。曾经在工人党卢拉执政期间担任环境部长 (2003-2008年)的席尔瓦,于2010年总统大选中代表巴西绿党(Partido Verde,缩写PV)上阵,在首轮投票中拿下19,636,359张选票(得票率19.33%)排名第三而被淘汰出局。在这次大选中,席尔瓦在首轮投票 中以22,176,619张得票(得票率21.32%)排名第三,所获得的支持率较上届好一点,但再度跟总统职位失之交臂。
席尔瓦竞选总 统具有两大优势:一、她是一名具有相当威望的环保人士,曾经跟于1988年遭刺杀身亡的巴西著名环运人士奇科.门德斯(Chico Mendes)共事;二、她是来自贫穷家庭的非白人政治人物。这两大有时让席尔瓦有着争取左倾选民的支持,而她因倡议可持续发展而得到反对巴西政府“发展 主义”政策的环运与进步人士支持;再加上席尔瓦是福音派基督徒的背景,还有她一些保守的政治主张(如反对堕胎)则有助于她争取右倾的选票,可谓“左右风 源”。因此,席尔瓦最初参选时,又适逢巴西人民日益不满工人党的执政,竞选的声势曾一度咄咄逼人。但是,当她开始显露真面目公开主张完完全全新自由主义经 济纲领时,她的支持率就开始下滑,左倾的选民宁愿选择回工人党,而原本支持她的保守派选民也将选票转投回给比较倾向传统右派的内维斯。席尔瓦在首轮投票出 局后,支持右翼的内维尔在次轮投票中争夺总统宝座。
巴 西人民对工人党的不满,是因为该党自2003年上台执政后,无法在体制上完全跟资本主义结构脱钩,继续遵循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逻辑,而且也没有在土地改 革、保护环境及捍卫原住民权益等重大议题上实现其承诺。2013年6月因反对公共交通涨价而爆发的波澜壮阔示威浪潮,更是动摇了接替卢拉执政的罗塞夫政 府。不过,左翼政治力量在这次大选的第二轮投票中还是联合了起来,让工人党保住政权,免于落入另一个更加推崇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政治势力手上。巴西左翼 和社会运动在大选中之所以那么团结一致,并不是因为罗塞夫领导的政府做得好,而是很清楚意识到:如果内维斯当选,将意味着工人党执政以来所推行的福利政策 将被大大削减,而且巴西也将重新向美国投怀送抱。工人党的继续执政,至少确保巴西作为南美洲最大的经济体,仍然愿意跟拉丁美洲其他左翼执政的政府保持紧密 合作,力图摆脱美国主导的全球资本主义秩序,打造一个建立在社会正义与人民互助基础上的区域经济。
助罗塞夫再度当选总统的巴西左翼与社 运,接下来仍然面对着巨大的挑战,那就是继续争取落实更加彻底的制度改革。资本财团的威胁仍然持续不断,巴西的右翼势力肯定会象其在拉丁美洲的“同道”那 样继续以各种手段去制造动荡的局面让政府无法落实左倾的政策;而已经执政了12年的工人党似乎已经仍然笃信无视对社会及环境造成影响的“新发展主义”政 策。巴西左翼及社运要持续推动改革议程,就必须坚持组织并动员草根人民去施压政府改弦易辙。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