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9日星期五

德国革命百年祭




2018119日是德国十一月革命的100周年。

1918-19年德国革命,又称“十一月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时席卷德国的革命浪潮,群众起义推翻了德意志帝国威廉二世的君主立宪政权,建立一个议会民主共和国。不过,革命后诞生的社民党新政权,为了维护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不仅骑劫革命成果,还不惜一切手段去镇压激进左翼革命力量,葬送了实现社会革命的历史时机,也打开了让极右反革命势力不断增长的空间,演变成后来波及几乎全世界的历史灾难。

1918-19年德国革命,从德国公海舰队的海员起义开始,触发大规模的反政府示威浪潮,短短数日内迫使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于1918119日退位,随之诞生了后来被称为“魏玛共和国”的新政权。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右倾改良派势力骑劫革命成果。革命左翼力量因不满社会民主党领导的新政府背弃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于19191月发起二次革命,但遭到社民党政府镇压,社民党政府甚至利用极右翼的准军事组织镇压左翼力量。德国革命家罗莎.卢森堡和卡尔. 李卜克內西等人惨遭反革命势力杀害。1918-19年德国革命于1919811日《魏玛宪法》生效后算是告一段落。随后数年的德国政局仍然在革命与反革命角力间动荡,而魏玛共和国于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正式终结。



德意志帝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德意志帝国(Deutsches Reich)成立于1871年,是普鲁士王国主导的“北德意志联邦”于1870年普法战争中打败法国后,巴登、巴伐利亚、符腾堡等德意志南方诸邦加盟北德意志联邦完成“德意志统一”所建立的民族国家。德意志帝国由26个邦国组成,包括了 4个王国、6个大公国、5个公国(1876年萨克逊-劳恩堡公国并入普鲁士王国之前有6个)、7个亲王国、3个汉萨自由市及一个帝国直辖领。普鲁士王国占德意志帝国领土面积最大也是人口最多的地区,而且在政治上支配整个帝国,因此普鲁士国王兼任德国皇帝,其首相也是德国首相。德意志帝国奉行君主立宪制,是欧洲后进的资本主义民族国家,于统一后迅速崛起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一,在瓜分非洲的欧洲殖民主义扩张中分得一杯羹。

德意志帝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之一,与奥匈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和奥斯曼帝国组成的“同盟国”,跟法国、英国、俄罗斯帝国等组成的“协约国”对敌,为争夺殖民地与国际政治经济利益而将自己国家人民送到战场上浴血厮杀。德国投入帝国主义大战中,为德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经过4年战火的蹂躏,厌倦战争的德国工人、士兵和平民日益不满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统治。王室贵族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名望,因德国军队在战场上的节节败退,变得更加低落。底层人民对上层统治阶级的不满与愤怒,最终触发导致德意志帝国崩溃的革命浪潮。



德国社会民主党——从国际主义走向护国主义

德国社会民主党(简称“社民党”,德语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缩写SPD),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政党。社民党是德国19世纪工人阶级运动的产物,是全德意志工人联合会(Allgemeinen Deutschen Arbeitervereins,缩写ADAV)与德意志社会民主工党(Sozialdemokratische Arbeiterpartei Deutschlands,缩写SDAP)于1875年合并下成立的工人阶级政党。全德意志工人联合会是斐迪南.拉萨尔(Ferdinand Lassalle)于1863年成立的德国第一个劳工政党;德意志社会民主工党则是奥古斯特.倍倍尔(August Bebel)和威廉.李卜克内西(Wilhelm Liebknecht)于1869年成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社民党最初于1875年在德国中部城市哥达成立时的名称是“德国社会主义工党”(Sozialistische Arbeiterpartei Deutschlands),创党大会上通过采纳的党纲《哥达纲领》,主张落实全民普选、结社自由、限制工作日、制定保障工人权益的法律等。马克思在阅读了哥达纲领的草案后提出批评,认为这是机会主义者为换取资产阶级政府让步而限制工人运动诉求的政治主张。马克思所写的《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对工人阶级革命战略和纲领性问题所提出的最详细阐述,文中提出“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础。

社民党成立不久后,就遭到德国政府打压。德国首相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于1878年颁布《反社会主义非常法》,严厉禁止任何宣扬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的活动。俾斯麦于1890年下台后 ,社民党也获得解禁,并在议会选举中得到愈来愈多选民支持。由于社民党在议会选举中取得不错成绩,改良主义政治思想也日益在党内取得领导地位,主张渐进式实现社会主义,不认同正统派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路线。社民党的改良主义和修正主义代表人物,包括爱德华.伯恩施坦(Eduard Bernstein)。

社民党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人运动的主要推动力量。社民党有份推动成立“第二国际”,促成国际工人阶级运动的政治联合。德国社民党的路易丝.齐兹(Luise Zietz)最先于1910年在哥本哈根举办的国际妇女会议上提出设定一天为“国际妇女节”,并得到当时也是来自德国社民党的克拉拉.蔡特金Clara Zetkin)的支持。

早于1890年的德国联邦选举中,社民党就已经成为得票率最高的政党,当时该党得票率为19.7%,但因不公平的选举制度,只能获得当时德意志帝国议会391席次中的35席,得票率比社民党少的保守主义政党德国中央党(得票率18.6%)却能够分得106席。不过,到了1912年的德国联邦选举,社民党成为议会内最多议员的第一大党,该党当时赢得34.8%选票,拿下议会397席中的110席。

社民党于1910年代初的党员人数多达100万人,而当时德国250万工会成员当中大多数都是社民党的支持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社民党支持第二国际欧洲大会的反战主张,同意一旦爆发战争就跟其他国家社会主义政党采取联合行动。罗莎.卢森堡Rosa Luxemburg)于1912年代表德国社民党参加欧洲社会党大会时,主张欧洲工人阶级政党必须在战争爆发时组织总罢工。罗莎.卢森堡于1913年的一场会议上表示:“如果他们认为我们会举起武器杀害我们的法国和其他国家弟兄们,那么我们就要高喊‘我们不会这么做!’。”

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于1914624日在萨拉热窝遇刺而爆发“七月危机”时,德国社民党和欧洲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政党都纷纷举办反战抗议行动。罗莎.卢森堡在法兰克福组织反战示威行动,呼吁德国人民拒绝服兵役,并违抗军方的命令。罗莎.卢森堡因其反战立场,而被德国政府以“煽动人民违抗当局的法律和秩序”罪名监禁一年。

尽管有象罗莎.卢森堡这样的社民党领袖积极反战,但是一战爆发时的德国社民党领导层,已经被当时弥漫整个德国的民族主义思想冲昏头脑。当德国于191481日向俄国宣战后,好战的护国主义情绪更是高涨,连社民党本身的出版刊物也支持战争。社民党的大部分领袖和议员,包括当时联合党主席之一的弗里德里希.艾伯特Friedrich Ebert),都支持德国参战。尽管当时社民党110位议员当中,有14名议员表达反对在议会内赞成通过德国政府发放战争债券的要求,包括当时社民党的另一位联合党主席胡戈.哈泽Hugo Haase),但是最终这些反对战争债券的议员也在议会表决时听从党领导指示而举手赞成发放战争债券。社民党支持帝国主义战争,已完全背弃其当初的国际主义原则,彻底变成一个机会主义兼护国主义的反动政党。

反对战争的罗莎.卢森堡,联合克拉拉.蔡特金、卡尔. 李卜克內西Karl Liebknecht)、弗兰茨.梅林Franz Mehring)、列奥.约吉希斯Leo Jogiche)等人于19148月成立“国际派”组织(Die Internationale),后来于19161月称为“斯巴达克派”(Spartakusgruppe)。斯巴达克派成员于191811月爆发革命时改组成立“斯巴达克同盟”(Spartakusbund)。

卡尔. 李卜克內西是德国社民党创党人威廉.李卜克内西的儿子。作为社民党成员,他积极参与第二国际,并且创办社会主义青年国际。卡尔. 李卜克內西于1912年代表社民党中选为德意志帝国议会议员。卡尔. 李卜克內西于19148月在议会的战争债券表决时,尽管强烈反对德国参战,但为了维护党内团结而在表决时弃权。不过,当德国议会于191412月针对进一步发放战争债券动议表决时,卡尔. 李卜克內西是整个议会内唯一投下反对票的议员。

斯巴达克派出版并分发反战传单,斥责社民党拥护战争的立场。罗莎.卢森堡因鼓动德国工人展开反战罢工而再度被德国政府囚禁,这次是被判监禁2年半。卡尔. 李卜克內西也因被套上叛国罪而被监禁。

由弗里德里希.艾伯特等拥护战争右倾领袖主导的社民党,不断排挤党内持反战立场的成员,甚至连“修正派”和“中派”社民党成员也无法幸免。社民党修正主义代表人物伯恩施坦,以及“中派”代表人物卡尔.考茨基Karl Kautsky)等人,纷纷离开社民党。中派社民党人拒绝右派社民党领袖支持战争的立场,但也反对激进左翼号召通过革命终结战争的主张。被开除或退出社民党的修正派和中派领袖,后来跟斯巴达克派联合成立“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Unabhängige 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缩写USPD)。独立社民党采纳反战立场,要求立即终结战争,并推动德国的民主化。

俄国革命的影响

1918-19年德国革命与1917年俄国革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可谓是唇齿相依。这场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所掀起巨大革命浪潮之一部分。

俄国于191738日(当时俄国使用的旧历——儒略历223日)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但革命后上台的俄国临时政府,却坚持继续战争。俄国革命群众当中的反战意愿相当强烈,革命与反革命势力之间的角力日益激烈。

与俄国交战的德意志帝国,认定俄国境内的反战力量可以迫使俄国退出战争,让德国取得在东方战线上的胜利。因此,德国政府后来允许载着列宁等布尔什维克领袖的火车,从瑞士穿越德国境内前往瑞典和芬兰以返回俄国。德意志帝国的统治集团当然不是支持列宁和布尔什维克所主张的社会主义革命,只是在盘算着布尔什维克的夺权会加速俄国撤出战争。后来,列宁与布尔什维克党人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俄国临时政府,建立全世界第一个工人国家——苏维埃俄国。苏维埃革命政府掌权后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停止战争。苏俄政府跟同盟国于191712月签订停战协议并展开和谈,19183月签订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约。

俄国革命的成功,激励了德国的革命者们。德国的工人阶级,也都期望俄国会给德国境内的社会主义革命助一臂之力。俄国的革命者们,如列宁和托洛茨基,也期待德国会发生革命,让新生的革命苏俄摆脱孤立无援的状况,并促成实现真正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诞生地,德国一直是欧洲社会主义者期待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国家。

19181月,柏林、汉堡、基尔、鲁尔地区和萨克森地区爆发反战罢工浪潮。罢工行动由一个反战的工人组织“革命工人代表”(Revolutionäre Obleute)所号召。罢工工人受到俄国革命的启发,试图通过罢工行动促成停战。罢工工人要求实现民主化德意志帝国的政治改革,通过和平谈判终结战争。罢工工人也呼吁德国政府不把领土诉求纳为跟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新俄国”和谈之条件,充分展现了革命工人阶级的国际主义精神。德国首相乔治..赫特琳(Georg von Hertling)所领导的政府并不理会工人的诉求,德国最高陆军指挥部直接将部分工厂置于军队“保护”下,而许多罢工工人被强行征去服兵役。罢工因此很快被镇压下去。


海员起义到走向共和

当德国于1918年濒临战败之际,当时德国最高陆军指挥总指挥官埃里希.鲁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慌张将兵权交给德国皇帝而自己则逃亡到瑞典,加剧了德国统治阶级的政治危机。德国首相赫特琳也因无法处理日益严重的危机而被迫辞职,由巴登亲王马克西米连(Prinz Maximilian von Baden)接任首相。

19181029日,德国海军水手拒绝听从海军战争指挥部所发出的作战令,并且发动兵变。起义最先由驻扎在威廉港的海员开始,尽管很快被镇压 ,但反抗也迅速地蔓延到整个德国“公海舰队”(Hochseeflotte)。

1918113日,数以千计海员和工人聚集在基尔港,除了要求释放因涉及抗命而被拘留的海员,也打出“和平与面包”(Frieden und Brot)的口号,反映着海员和工人们要求终结战争及改善粮食供给的诉求。德国军方领导下令镇压示威者,巡逻部队向示威者开枪,造成729伤。镇压并没有平息起义,反而点燃革命烈火。1918114日,基尔港已完全被4万名起义的海员、士兵和工人所占领。起义者成立了“工人与士兵议会”。“工人与士兵议会”或“工人士兵委员会”的成立,是参照1917年俄国革命中所成立的工人士兵苏维埃。

工人士兵委员会随后派出代表前往其它主要城市鼓动群众造反。到了1918117日,革命群众已经控制了汉诺威、布伦瑞克、法兰克福、慕尼黑等主要城市。

1918119日,革命浪潮冲到柏林,当地大型工厂爆发大规模罢工。斯巴达克派和“革命工人代表”所组织的罢工,得到了社民党和主要工会的支持。起义者成立了工人与士兵议会,而城内重要建筑都被革命群众占领。

在慕尼黑,工人与士兵议会迫使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三世退位并逃离那里,成为第一个在德国革命下退位的君主。巴伐利亚是德意志帝国中第一个宣布成立“人民自由邦”(Volksstaat)的地区。

德意志帝国底下各个王国、大公国、公国的君主们,陆续退位下台。也是普鲁士国王的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于1918119日在一片革命声浪中下台,终结德国的世袭王朝。

1918119日当天,社民党主席菲利普.谢德曼(Philipp Scheidemann)因听闻斯巴达克派领袖卡尔. 李卜克內西正准备宣布德国为“苏维埃共和国”,就急急忙忙向聚集在德国国会大厦外的群众宣布:“旧的和腐朽的君主制已经崩溃。新的将活下去。德意志共和国万岁!”稍后不久,卡尔. 李卜克內西在柏林城市宫的阳台上向聚集在那里的革命群众宣布成立“自由的社会主义共和国”。两个宣布,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革命路线。


人民代表委员会

德国西部大部分地区于1918118日已被工人与士兵议会所接管。工人与士兵议会主要由社民党和独立社民党成员所组成。大多数工人与士兵议会主张建立议会共和国。

不过,社民党的右翼领袖,如艾伯特,非常害怕革命浪潮会带来翻天覆地的社会转型。艾伯特由始至终都意图要制止社会革命,并不惜一切手段去维护资产阶级国家的社会秩序。艾伯特最初支持保留王权,认为只是需要撤换成别人当君主就行,但是当革命浪潮逼近时,担忧革命一发不可收拾的艾伯特就转态敦促德皇逊位。艾伯特要德皇下台,只是担心若君王仍在那里将会引发更激烈的社会革命。

德国皇帝退位后,艾伯特马上被委任为接替巴登亲王马克西米连的过渡政府总理。

约百名“革命工人代表”组织的成员于1918119日晚上占领了国会大楼,在理查德.穆勒Richard Müller)和埃米尔.巴思Emil Barth)等人的带领下成立一个革命议会。他们宣布于次日举行选举,柏林每间工厂和每一个兵团都会选出士兵与工人议会,然后再由工人与士兵议会从社民党和独立社民党两个工人政党的成员当中选出一个革命的政府。

数以千计的工人士兵委员会成员于19181110日聚集在柏林,以遴选并成立“人民代表委员会”(Rat der Volksbeauftragten)。前一天才被任命为新总理的艾伯特并不同意人民代表委员会的成立,但他却无法制止。无论如何,艾伯特领导的社民党仍然能够参与在人民代表委员会的成立过程中,因此保证了大多数的代表是社民党的成员或支持者。艾伯特也成功说服独立社民党跟他领导的社民党成立“联合政府”。

人民代表委员会是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后直到19192月期间的过渡期联合政府,由6名成员组成,其中3人来自社民党——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菲利普.谢德曼奥托.兰茨贝格Otto Landsberg),另外3人来自独立社民党——胡戈.哈泽、埃米尔.巴思威廉.迪特曼Wilhelm Dittmann)。人民代表委员会政府一上台所做的第一件事情,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于19181111日签署停火协议,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1112日,人民代表委员会发布《致德国人民》(An das deutsche Volk)声明,公布了9点事项:
-        解除紧急状态。
-        没有任何限制的集会与结社自由权利,公务员也享有此权利。
-        不再有任何审查。废除戏剧表演的审查制度。
-        言论自由。
-        宗教自由。
-        大赦所有政治犯,停止政治审判。
-        废除强迫所有适龄但没有服兵役男子在战略性工业工作的《爱国服务法》(Gesetz über den vaterländischen Hilfsdienst)。
-        废除《奴仆法》(Gesindeordnung)及关于农业工人的特别法。
-        恢复因战争而被取消的保护工人法规。

人民代表委员会也声明会落实社会改革。新政府承诺会尽量为人民提供足够的就业,最迟于191911日实行每天八小时工作制。新政府也计划落实失业援助、为人民提供住房、确保人民获得足够营养,并且推行以比例代表制进行的选举。

由于社民党力图维持现况,无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跟独立社民党在许多问题上闹僵。独立社民党于19181229日退出联合政府。独立社民党退出人民代表委员会后,两名社民党成员——古斯塔夫.诺斯克Gustav Noske)和鲁道夫.威塞尔Rudolf Wissell),填补了他们所留下的空缺,反革命的右派社民党势力因此全面控制德国政府。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德国社民党图扼杀革命

为了在十一月革命后重建资产阶级国家的秩序,艾伯特寻求曾经跟社民党合作的中产阶级政党以及旧有上层阶级精英的支持,确保德国社会不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巨大改变。艾伯特力图避免德国出现象俄国那样的革命激进化,因为工人阶级由下而上的社会革命,将破坏保证上层阶级继续支配社会的“稳定秩序”。很明显的,艾伯特的政治意图,以及其领导的社民党所奉行的政策,跟德国革命群众追求社会解放的政治愿景南辕北辙。

艾伯特被委任为新政府首脑不久后,他就跟当时德国最高陆军指挥总指挥官威廉.格勒纳Wilhelm Groener)联络,艾伯特向格勒纳承诺新政府会立即采取行动压制激进左翼力量的崛起,同时也会恢复在革命中被打乱的军事等级制度,以换取格勒纳保证军队效忠艾伯特领导的新政府。艾伯特在得到军方领导的支持下,得以挫败左翼力量的革命努力。艾伯特不仅骑劫了俄国革命的成果,还不惜跟革命的敌人联合起来,制止并扼杀任何颠覆既有社会阶级关系的社会革命。

社民党的领袖更乐意跟旧政权的官僚合作,而不是革命中成立的工人士兵委员会。无论如何,工人士兵委员会却实际上接管了莱比锡、汉堡、不莱梅、开姆尼茨、哥达等城市的行政权。

19181216-21日,“工人与士兵议会全国大会”(Reichsversammlung der Arbeiter- und Soldatenräte)在柏林召开。出席大会的514名代表当中,约300人来自社民党,而独立社民党只有约100名代表(其中10人来自激进的斯巴达克同盟),其余的则是没有加入任何革命组织的自由派。大会通过决议,驳回了独立社民党主张维持工人议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共和国基础的建议,并敲定于1919119日举行国民议会选举。

不过,这次工人与士兵议会全国大会也通过了两项不符合社民党利益的决议案:其一,大会呼吁人民代表委员会社会化所有重要的工业领域(如采矿业);其二,选举军官,并让士兵议会掌控纪律权。人民代表委员会拖延执行这两项连部分社民党成员都支持的改革,导致工人运动及左翼力量的强烈不满。

19181224日,德国政府派兵镇压柏林的“人民海军师”(Volksmarinedivision)。人民海军师是19191111日革命爆发后成立的左翼兵团。德国政府军和人民海军师的武装冲突,成为独立社民党于19181229日愤而退出人民代表委员会联合政府的导火线。

取代独立社民党在人民代表委员会所留下空缺的社民党领袖当中,古斯塔夫.诺斯克被任命负责国防军事事务。诺斯克大力支持“自由军团”(Freikorps)。自由军团是由思想右倾且反共的退役军人所组成的准军事组织。诺斯克利用自由军团去攻击左翼力量。许多自由军团的成员后来成为纳粹党的推动者及领袖。换句话说,艾伯特及其领导的社民党,在扼杀社会革命及摧毁激进左翼政治力量的举措中,间接地助长了极右翼势力和纳粹主义思想的发展,为后来的历史大灾难埋下祸根。

罗莎.卢森堡

德国共产党的诞生

由罗莎.卢森堡和卡尔. 李卜克內西等左翼革命者成立的斯巴达克同盟,在德国革命期间,日益对社民党及独立社民党失去信心。

罗莎.卢森堡在为斯巴达克同盟起草的纲领中,提出为了让无产阶级完成革命任务,革命政党所必须采取的措施,其中包括:解除全部警察、全部军官以及非无产阶级士兵的武装,解除统治阶级全体成员的武装;工人士兵委员会没收所有库存的武器和弹药以及兵工厂;建立由无产阶级组成的赤卫队,负责保卫革命;取消军官和军士的指挥权,以士兵的自觉纪律代替军国主义的绝对服从,全体成员选举长官并有随时罢免的权利,取消军事裁判权;建立一个革命法庭,负责审判发动和延长战争的主要罪犯;立即征用所有的食品,以确保对人民的供给。

在政治和社会领域上,罗莎.卢森堡主张:取消各邦,建立统一的德国社会主义共和国;废除一切议会和市镇参议会,由工人士兵委员会及其各委员会和机构接管它们的职能;由城乡全体成年男女工人在全德各个企业选举工人委员会,并由全体士兵 (军官和超期服役者除外)选举士兵委员会,工人和士兵有权随时罢免他们的代表;由全国各工人士兵委员会选举代表,组成工人士兵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取消一切等级差别、勋章和头衔,男女在法律上和社会地位上完全平等;缩短工时,每天最多劳动六小时;立即彻底改变营养、住宅、卫生和教育事业的状况。

在经济领域上,罗莎.卢森堡提出需在短期内落实的措施包括:没收所有的皇室财产和收入归公;宣布国家债务和其他官方债务以及所有的战争借款无效;剥夺所有的大型和中型农场的土地,在全国组织中央统一领导的社会主义农业合作社,小农经营仍旧原主所有,直到自愿加入社会主义合作社为止;由委员会共和国没收所有的银行、矿山、冶金厂和工业、商业方面的所有的大企业;没收超过中央委员会规定的金额的所有财产;委员会共和国接管全部官方的交通事业;在所有的工厂选举工厂委员会,应在与工人委员会取得一致意见的条件下处理工厂内部事务,调整劳动状况,监督生产,最后接管企业的领导;设立一个中央罢工委员会,确保正在全国开展的罢工运动有统一的领导、社会主义的方向并得到工人士兵委员会的政治权力的有力支持。

斯巴达克派一直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而跟社民党决裂。独立社民党则在跟社民党组成联合政府后表现怯弱,无法阻挠社民党领袖摧毁革命进程。因此,斯巴达克同盟的激进左翼革命者们都认为是时候独立建党,建立一个真正的革命政党——德国共产党(简称“德共”,德语Kommunis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缩写KPD)。

德国共产党于19181230日至191911日在柏林举行建党大会。除了斯巴达克同盟,一个由反战的社民党人组成的“德国国际共产主义者”组织(Internationalen Kommunisten Deutschlands)也加入了建立德国共产党的行列。

“革命工人代表”受邀出席德共的建党大会,但是最后因在数个问题上跟斯巴达克同盟的立场相左,选择继续留在独立社民党内而没有加入德共。

罗莎.卢森堡和卡尔. 李卜克內西是德共刚建立时期的主要领导人。罗莎.卢森堡草拟了德共的建党纲领。罗莎.卢森堡认为,如果没有大多数人民具有清楚意志的支持,共产党人将无法夺权。罗莎.卢森堡也主张德共应该参加“工人与士兵议会全国大会”所计划的全国大选,但是她的主张无法获得多数德共党人支持。当时德共党内大多数成员仍然期望通过持续在工厂的政治鼓动及街头动员的压力去夺取政权。


斯巴达克起义

德共成立不久后,德国于19191月爆第二波革命浪潮,被称为“斯巴达克起义”(Spartakusaufstand)或“一月起义”。

德国政府试图于191914日解除也是独立社民党成员的柏林总警长埃米尔.艾希霍Emil Eichhorn)之职务,并以一名社民党成员取代之,引发了群众的抗议。艾希霍恩于1918119日革命浪潮席卷柏林时,领导群众占领柏林警察总部,并且释放600名政治犯。191812月柏林发生政府镇压左翼民兵的暴力冲突时,艾希霍恩拒绝镇压示威的工人,因此得到了不少革命群众的拥戴。

独立社民党、“革命工人代表”及德共动员群众于191915日走上街头。艾希霍恩在20万人上街的群众示威现场上宣称:“我从革命中得到这份(柏林总警长)工作,而我只会因革命放弃这份工作。”起义的工人占领了火车站和报馆。起义者成立了“革命委员会”。

罗莎.卢森堡并不支持一月起义,因为她认为当时的革命时机并不成熟,而且革命力量不够强大;而卡尔.李卜克內西则完全支持起义。不过,罗莎.卢森堡并没有阻止起义者夺权的努力,但她后来不久却因统治阶级镇压这场起义而牺牲了。

独立社民党和德共号召于191917日在柏林进行总罢工,当天约50万人涌上柏林街头。部分罢工者计划推翻社民党领导的政府,并发动社会主义革命。起义的工人占领了柏林市内主要建筑。可是,领导罢工的革命委员会却因里头的改良派和革命派在推进抗争方法上的分歧而无法有效行动,夺权行动最后功亏一篑。

部分德共领袖尝试说服驻扎在柏林的兵团加入起义行列,但是大多数驻扎在柏林的兵团却仍然效忠于政府。德共在独立社民党邀请艾伯特进行谈判后退出革命委员会。

艾伯特并没有意思通过谈判平息起义。为了应付工人起义,艾伯特和诺斯克指使右翼的自由军团通过暴力手段打击左翼领导的革命。

罗莎.卢森堡和卡尔.李卜克內西于1919115日被自由军团俘虏,经过折磨后再遭残酷杀害。罗莎.卢森堡的尸体被抛入柏林的一条运河中,李卜克內西的遗体则被匿名送往太平间。

德共领袖列奥.约吉希斯在柏林调查罗莎.卢森堡和卡尔. 李卜克內西被杀害事件时,于1919310日遭右翼分子杀害。


持续的躁动

一月起义被暴力镇压下去后,社民党于1919119日举行的国民议会选举中以37.86%得票率继续成为议会内最大的政党。独立社民党仅取得7.62%选票。社民党跟保守派的德国中央党和自由派的德国民主党组成“魏玛联盟”联合政府。

群众起义在过后数月仍然在多处发生。

在不莱梅,当地工人议会于1919110日成立“不莱梅苏维埃共和国”。不莱梅苏维埃共和国仅维持了短短的25天,就遭到艾伯特政府派出的自由军团以残酷手段摧毁。

在巴伐利亚,当巴伐利亚自由邦领导人库尔特·艾斯纳(Kurt Eisner)于1919221日被德国右翼民族主义者杀害后,巴伐利亚爆发声势浩大的抗议浪潮。19194月,当地共产党人和无政府主义者在受到“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鼓舞下,也宣布成立“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不久后就遭到社民党政府所派出的军队和自由军团剿灭。

鲁尔地区、莱茵兰、萨克森、图林根、汉堡、柏林等地也发生了罢工和起义事件。

罗莎.卢森堡、卡尔.李卜克內西、列奥.约吉希斯等德共领袖被杀害后,保罗.列维Paul Levi )担任德共主要领导人。在列维领导下,德共不再鼓吹立即革命,转向争取社民党和独立社民党选民以及工会成员的支持。德共成功吸引到大批左翼的独立社民党人加入,让该党成为一个群众政党,并在选举中取得重大突破。德共在“魏玛共和国”时期,是欧洲最大的共产党,也是苏联以外共产主义运动的主要推动力量。

德共于19206月举行的联邦国会选举中,得票2.1%,取得4席;19245月联邦选举,德共得票剧增至12.6%,拿下当时德国国会472席中的62席。德共最好的选举成绩是193211月选举,赢得16.9%选票,拿下国会584席中的100席,是议会内第三大党。不过,1933年纳粹党上台执政后,德共遭到取缔与残酷镇压,被迫转为地下组织。

德共于1920年出现分裂,反对德共转向议会斗争的左翼分裂出去成立“德国共产主义工人党”(Kommunistische Arbeiter-Partei Deutschlands,缩写KAPD)。德共领导人列维于1921年被共产国际开除,尔后德共因内部派系斗争而数度撤换领导人,不过随着斯大林巩固其在苏联的领导地位及对共产国际的控制,反对斯大林主义当权派的成员都被排挤与开除。恩斯特.台尔曼Ernst Thälmann)于1925年当上德共主席,长期领导该党,直到1933年纳粹上台后被捕,1944年在希特勒的命令下被处死。

1920313日,不满魏玛政府签署《凡尔赛条约》及裁军的德国右翼民族主义狂热分子发动卡普-吕特维兹政变,魏玛政府落荒下被迫放弃柏林,先逃到德累斯顿,然后又迁到斯徒加特。无法自保的魏玛政府随即呼吁德国工人奋起对抗政变,德国主要工会因此呼吁展开大罢工,除了社民党,独立社民党和德共也响应号召组织罢工,促成德国史上规模最大的罢工,参与罢工的人数多达1200万,罢工行动瘫痪了整个国家,最终挫败了右翼的政变。

在鲁尔地区,为反对卡普政变的罢工,演变成大规模的革命行动,被称为“鲁尔起义”或“三月起义”(Märzaufstand)。1920313日,鲁尔地区爆发反对卡普政变的示威,当地社民党、独立社民党和德共代表自发结盟,并且发表声明要“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夺取政治权力”。罢工的工人自发成立地方“执行委员会”进行夺权。独立社民党、德共,以及无政府工团主义工会——德国自由工人联合会(Freie Arbeiter Union Deutschlands; FAUD),将当地左翼工人组织成“鲁尔红军”(Rote Ruhrarmee),人数约5万至8万人,成功在短时间内驱逐政府军及右翼的自由军团。不过,卡普政变被挫败后,魏玛政府就派出德国军队到鲁尔地区镇压起义,大批起义工人被处死。


19213月,德共、德国共产主义工人党及其他左翼激进组织发动被称为“三月行动”(März Aktion)的工人起义。起义发生在哈雷、洛伊纳、梅泽堡、曼斯费尔德等位于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的城市。起义导火线是当时普鲁士邦政府派出警察占领曼斯费尔德的矿业区以解除当地工人的武装。德共为抵抗警察的进驻而号召起义。但是,起义行动无法得到其他政党支持,很快就遭到军警镇压而失败。

德国于1923年出现对革命有利的形势,当年6月和7月间,物价上涨导致全国各地发生骚乱和罢工。跟共产国际紧密合作的德共,原本已经准备好发动大规模起义,但是最后一刻却取消了计划。

19231023日,激进的德共党人在汉堡发动起义,但是短短一天内就被镇压下去。

德共于1923年错过了革命时机后,德国资产阶级得以巩固其统治,并且稳定了政治形势。直到1929年再度爆发社会经济危机时,德国的工人阶级运动却已经在德共的斯大林主义官僚领导下失去了抗争方向。纳粹主义的崛起也变得难以避免。

德国革命的失败,让苏维埃俄国变得更加鼓励,从而也巩固了斯大林主义官僚对苏联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支配。


1918-19年德国革命的教训

1918-19年德国革命,是1917-1923年世界革命浪潮的重要一部分。这场革命是世界历史的转捩点之一,群众的起义最终促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可惜的是,德国革命的成果却被原本就无意进行革命的社民党改良派政客所骑劫。以艾伯特为首的社民党右派领袖,跟军方领导和上层阶级精英勾结,确保革命不会影响资产阶级的利益。社民党领导的政府,甚至不惜利用右翼民兵组织,以血腥残酷的手段镇压左翼力量,扼杀社会革命进程。

1918-19年德国革命后的数年间,德国一直处在革命与反革命势力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右翼分子发动的政变遭到工人群众力量所挫败,但极左力量所发动的罢工却也被无功而返。魏玛政府利用自由军团这样的右翼准军事组织去打压左翼,为右翼民族主义政治的进一步发展打开了一条路,最终演变成为全世界带来巨大灾难的纳粹主义之崛起。

1918-19年德国革命的颠簸过程中,也清楚揭露了改良派社民党领袖(如弗里德里希.艾伯特)的真面目。当时主导社民党的改良派政客,在旧社会制度面临崩溃、革命浪潮不断推进的关键时刻,站在了革命的对立面。就象他们于1914年在国会内支持帝国主义战争那样,在1918-19年革命期间,为了维护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及阶级社会的“秩序”,改良派的社民党政客不惜一切手段去摧毁实现真正社会转型的可能,甚至包括纵容右翼反革命势力的残暴肆虐。

德国革命留给后人的重要教训是,在社会解放过程中,我们必须打造具有清楚阶级意识的群众运动,以对抗当权的官僚,无论是旧有国家机关内的官僚,还是改良派政党内的反动官僚。我们也需要有一个具有成熟政治思维而且跟工人阶级群众建立有机关系的政党,以便能够更有效地领导劳动群众的抗争。

如果德国革命能够进行到底,不被维护上层阶级利益的改良派所破坏,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局将会很不同,俄国革命有可能摆脱孤立的状态,斯大林主义在苏联的发展也许也会受到抑制,而德国的纳粹主义也没那么容易崛起。只不过,历史已经是无法改变的,留给后人的却是宝贵的政治教训,成功的部分将会是激励人们继续行动的灵感泉源,而失败的部分则是警惕人们的前车之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