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0日星期五

《2001:太空漫游》:一场音乐、光影与想象的奇幻之旅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2013/1/10

(昨晚在不三不四电影俱乐部分享了46年前问世的经典科幻片《2001:太空漫游》,这里就写一下重看后的零散“观后感”。)

如果是一个人在电脑前观赏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可能会有一种要fast forward看完这部电影的冲动。但是,如果放松心情,就让时间放缓流逝地细心观赏,还是会发现这部电影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历久不衰之处。

2001年已经是13年前的事情,《2001:太空漫游》是1968年上映的电影。今天看回这部46年前出品的电影,影片故事描绘已过去了13年的未来,但是仍然有着惊叹的感觉。

斯 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从影将近半个世纪,但并不多产,只执导过13部剧情长片,再加上其早期拍摄的3部记录短片,也才区区16部作品。但是,库布里克的电影作 品,却影响深远,多部被评为电影史上的经典,如1957年出品奠定库布里克作为具有影响力导演地位的《光荣之路》(Paths of Glory)、1960年讲述古罗马奴隶起义的史诗片《斯巴达克斯》(Spartacus,又名《风云群英会》)、1962年的《洛丽塔》 (Lolita,又名《一树梨花压海棠》)、1964年讽刺美苏冷战核战争威胁的黑色幽默经典《奇爱博士》(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又名《我如何学会停止恐惧并爱上炸弹》)、1971年的经典禁片《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1975年的《乱世儿女》(Barry Lyndon,又名《巴里.林登》)、1980年的经典恐怖片《闪灵》(The Shining)、1987年的经典战争片《全金属外壳》(Full Metal Jacket,又名《金甲部队》)等。当然,说到库布里克的经典电影,当然少不了1968年上映的这部科幻巨作—《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Odyssey(奥德赛)是相传由古希腊失明游吟诗人荷马(Homer)所著的史诗之一,《2001:太空漫游》则是一部跨越百万年的科幻史诗。把《2001:太空漫游》当作一首将近两个小时半的史诗来欣赏,那是一个充满对太空遐想及对生命沉思的奇幻之旅。

电影运用了大量的音乐,其中最令人耳熟能详的是在电影中出现了三次、长约一分钟半的“主题配乐”,那是德国作曲家理查德. 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所谱写的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 的开端。这首于1896年在法兰克福首次演奏的管弦乐曲,灵感来自德国哲学家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的同名哲学著作。尼采写于1883-1885年间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提出了“永恒轮回”的概念,也抛出了“超人” (Übermensch)这个全新的哲学理论概念。尼采的“超人”,是勇于尝试自我超越及重估价值的人,是尼采对人类未来的最高期许。在尼采所提出的观 点,人类是猿猴与“超人”之间的一个过渡形式。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星孩”

《2001: 太空漫游》出现《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交响诗作为配乐的片段有3个:第一次是电影的开端,其出现有种开天辟地、生命诞生的感觉;第二次是在猿猴开始懂得使 用动物骨头作为工具的那幕,猿猴进化成人类的象征;第三次则是衰老的主角大卫.鲍曼(David Bowman,由Keir Dullea饰演)变成“星孩”(star child)飞向地球的片尾那幕,有种“轮回”或者人类进化到另一种层次(或者是哲学上的)的象征,跟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永恒轮回及超人说 相互呼应,这电影配乐的运用可谓恰到好处。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电 影中用到的其它配乐有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斯特劳斯(Johann Strauss II,这个斯特劳斯是另一著名奥地利作曲家老约翰.斯特劳斯的儿子,跟那个谱写《查拉特斯特拉如是说》交响诗的理查德.斯特拉斯是没有任何关系的)的圆舞 曲《蓝色多瑙河》、苏联作曲家哈恰图良(Aram Khachaturian)的《加雅涅》、捷尔吉.利盖蒂(György Ligeti)的作品等。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兽骨与卫星

有 个堪称为经典的一幕,猿人学会使用工具捕猎后,还懂得用工具在“领土纠纷”中杀死其他猿人,当猿人将那个作为工具的骨头抛向空中,镜头切过去太空中卫星的 画面,将人类在科技上的发展与进化巧妙地体现出来,也有种万年瞬间流逝的震撼感。那个作为武器的骨头,也暗示着卫星作为军事用途,跟库布里克1964年那部反思冷战的黑色幽默电影《奇 爱博士》相互呼应。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库 布里克在《2001:太空漫游》中用画面对时间的操纵可谓做得非常的淋漓尽致,原始工具切换去卫星的画面是其一,另一个就是电影最后约10分钟太空人大卫 在神秘房间内衰老的过程,用镜头的切换,巧妙地表现出时间流逝和主体的转换。(笔者并没有读过什么电影理论,但是总觉得库布里克的镜头运用,无疑是很不错 的电影教材。)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2001:太空漫游》能够历久不衰之处,就是这部电影能够引发观众们的思考,无论是对生命的思索,对浩瀚宇宙的好奇探索,还是对到底是人类驾驭科技还是人类反被科技控制的反思。由音乐、环境音响、光影、唯美画面而构成的图景,也令人印象深刻。

当然,在技术部分,也许到了今时今日第一次看过这部片的人们也不敢相信这部电影摄制于半个世纪之前没有电脑绘图特效的年代,其写实手法的拍摄镜头所呈现出的太空船以及那迷幻的梦境式星之门或虫洞的画面,仍然是令人惊叹的。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2001: 太空漫游》也启发了后来一批好莱坞顶多也属于“最佳技术员”型的科幻片导演,如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等人。史匹柏的《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1977年)、卢卡斯的《星球大战》(Star Wars,1977年)、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执导的《异形》(Alien,1979)和异形前传《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2012年)、罗伯特.泽米基斯(Robert Zemeckis)执导的《超时空接触》(Contact,1997年)等科幻电影,都深深烙着受到《2001:太空漫游》影响的印记。像HAL 9000那样的人工智能以及那块神秘的外星黑石,已经成为了科幻小说、电影中经久不衰的文化印记。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HAL9000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神秘黑石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星门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题外话)

库布里克是个完美主义者,他总是务求画面拍到最完美。其中一个例子就是他的电影中经常出现左右对称,主体聚焦在镜头中央的画面。

例子: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2001:太空漫游》在“人类黎明”黑石出现那幕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太空船内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神秘房间内的神秘黑石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1980年恐怖电影《闪灵》中的经典一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