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3
美国总统特朗普一意孤行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的挑衅之举,在联合国大会上换来自取其辱,遭到大多数联合国成员国的反对。
2017年12月23日星期六
2016年1月3日星期日
沙特阿拉伯:处死什叶派教士激化教派矛盾
2015年12月25日星期五
阿拉伯之春五周年系列(一):为何只有突尼斯?
2015/12/25
2010 年12月17日,在突尼斯中部城市西迪布济德(Sidi Bouzid),时年26岁的穆罕默德.布瓦吉吉(Mohamed Bouazizi)在街上摆摊贩卖蔬果被执法人员指控违法,其摊车被没收。失去谋生工具的布瓦吉吉拿了燃油到当地政府大楼前点火自焚。布瓦吉吉后来于 2011年1月4日不治身亡。布瓦吉吉自焚事件的消息传开后,点燃突尼斯民众的怒火,而且还触发了声势浩大的反政府示威浪潮,最终于2011年1月14日 推翻统治该国23年的本.阿里政权。布瓦吉吉自焚事件引爆的群众起义浪潮,为 “阿拉伯之春”掀开序幕。
“阿拉伯之春”人民起义浪潮的爆 发,如今已经有5年了。从突尼斯开始,一股前所未有的革命海啸冲袭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巴林等国。成千上万的人民走上阿拉伯国家的街头,为争取民 主、社会正义及尊严而进行抗争。阿拉伯之春震惊了全世界,为北非和中东地区国家的社会与政治动态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曾让阿拉伯人民看到一丝摆脱困境的希 望。不过,5年过去后,阿拉伯世界的形势却变得更加错综复杂。旧政权余孽正在复辟,伊斯兰极端主义宗教势力而不断扩大,“伊斯兰国”(ISIS)宗教极端 主义武装的“崛起”,更是加剧中东形势的不稳定。
反革命势力正笼罩着阿拉伯世界。埃及目前由一个比人民起义前的穆巴拉克政权更加专制的军事强人所统治。叙利亚、利比亚和也门的内战持续不断,夺走了无数人命,数以百万计的人们流离失所。这是“阿拉伯之冬”吗?
2015年11月17日星期二
巴黎恐袭:谁来买单?
稿于2015/11/15(刊载于《当今大马》2015/11/16《星星之火》专栏)
2015年11月13日黑色星期五的巴黎,遭遇到一年内第二次举世瞩目的恐怖袭击,而这次比2015年1月17日发生在《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总部造成12人死亡的袭击来得更加严重,发生在巴黎市内多处的袭击已造成129人丧命,另有352人受伤。
2015年10月12日星期一
2014年8月12日星期二
浴血伊拉克:野蛮主义的横行
2014/8/12
“伊 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2014年6月29日开始自称为“伊斯兰国”)武装分子于2014年8月3日攻占位于伊拉克北部尼尼微省库尔德武装所控制的小镇 —辛贾尔(Sinjar)。位于摩苏尔以西约100公里的辛贾尔,镇上以雅兹迪族(Yazidi)为主,这群伊拉克的少数民族在辛贾尔失陷后遭到“伊斯兰 国”武装分子的残酷迫害。
雅兹迪族虽然说库尔德语而被归为库尔德族的分支,但是这个族群跟信奉逊尼派伊斯兰教的库尔德族人非常不同,他们信奉的是混合了伊斯兰教、基督教、琐罗亚斯德教、密特拉教等宗教教义的古老一神教。
雅 兹迪族被极端主义的“伊斯兰国”武装势力视为“异端”,遭到种族清洗式屠杀,至少500名雅兹迪族人被杀害,有者甚至遭活埋。约5万雅兹迪人逃离辛贾尔, 但是却被“伊斯兰国”武装围困在辛贾尔山区,缺水缺粮处于水深火热中。美军于2014年8月9日开始空袭“伊斯兰国”武装。
美国又一次打着“人道干预”的大旗,美其名是要打击“伊斯兰国”的恐怖主义及保护伊拉克人民,实际上却不过是延续推行美国霸权在中东的议程,保护美国霸权的利益而已。
2014年7月12日星期六
2014年6月27日星期五
伊拉克“三国演义”内战风云:美国霸权政策的后遗症
红色为ISIS控制的地区,黄色为ISIS活动或意图控制的地区,白色为叙利亚及伊拉克的其它地区。
2014/6/26
逊 尼派极端主义圣战组织“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 in Iraq and the Levant,或称“伊拉克和沙姆伊斯兰国”,缩写ISIL或ISIS),于2014年6月5日向伊拉克北部撒拉丁省的萨迈拉(Sāmarrā)发动武装 攻势。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武装于2014年6月10日攻占尼尼微省全境,并控制了该省首府—伊拉克境内第二大城市摩苏尔(Mosul)。伊拉克和黎凡 特伊斯兰国武装还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步步逼近,让饱受战火蹂躏的伊拉克陷入新一轮的内战冲突中。伊拉克这场内战还有可能升级成波及伊拉克以外中东地区的严 重教派冲突。
伊拉克北部的内战,赤裸裸地暴露了伊拉克境内民族与教派矛盾的严重程度,这是美国军事占领伊拉克近8年多(2003-2011年)所遗留下的后遗症,更在近年美国煽风点火的叙利亚内战中进一步恶化。
伊拉克当前的战火蔓延,并不是因为美军于2011年撤出所造成,其祸源是美军于2003年向伊拉克发动侵略战并军事占领伊拉克长达8年多所遗留下来的结构性问题。
2012年12月2日星期日
巴以冲突:帝国主义的遗产
稿于2012/11/29(刊载于《当今大马》2012/11/30《星星之火》专栏)
以 色列于2012年11月14日向加沙地带发动军事攻击,击毙哈马斯武装领导人艾哈迈德.贾巴里。经过了一个星期的狂轰滥炸,在埃及政府的斡旋下,巴以双方 于11月21日宣布停火,饱受以色列炮火蹂躏的加沙人民可以暂时松下一口气。以色列最新一轮的军事行动,已造成158名巴勒斯坦人丧命,其中30人是儿 童,13人是女性。
世界各地都出现反对以色列向加沙发动冷血攻击的抗议声浪,以色列政府在“心不甘、情不愿”下接受跟哈马斯的停火协议。尽管以色列并没有任何严重伤亡,但是其所谓的“云柱行动”(又称“防卫之柱”行动)并没有达到以方原本所意欲达到的目的。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