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于2017年4月5日
2017年是马克思代表性巨著《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周年。
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不是无端端从天而降,也不是象孙悟空那样从花果山上的石头爆出来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所提出的理论及马克思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以及他之后的人们,对当代社会的观察、政治参与及深刻反思所积累出来的智慧成果。马克思在他有生之年,见证了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的迅速发展,及其所带来的社会进步与消极恶果。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机械的应用开始替代人力进行大规模的商品生产,生产率、经济剩余产品和社会财富也随着大幅度增长。社会变得比以前任何时代都富裕了,但是付出劳力的底层人民却生活在贫困当中。这是具有人道精神及关怀社会的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之问题。正是这个问题,加上向往人类自我解放道路的热忱,推动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入的动态分析与研究,并为世人留下了至今不朽的重要理论著作。
横跨一个世纪的《资本论》出版过程
《资本论》并不是一部一气呵成的理论专著,而是马克思在其艰苦的流亡生涯中,经过长时间认真钻研并书写下的思想结晶。
马克思于1850年代末开始从他对资本主义的研究中发展出自己的一套理论。当时马克思已流亡到伦敦。1857-58年间,马克思写下了《资本论》的第一份初稿《政治经济学批判纲要》。《政治经济学批判》于1859年出版,只收录了关于商品与货币的两章,主要是批判当时主流政治经济学(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家(以亚当.斯密及李嘉图等人为代表)的理论。
1867年9月,德文版《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首次正式出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要里程碑。《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二版于1872年出版,马克思修订了第一章,并重订了全书的篇目。
《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个正式出版外文译本是1872年的俄文版。当俄文版在当时沙皇俄国出版时,尽管沙俄政权的审查机构禁止民间散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有害思想”,不过当时俄国的审查员却认为《资本论》是一部纯粹科学论著,而其内容不适用于沙俄,因为沙俄的官方说法是俄国不曾出现“资本主义剥削”,再加上“很少人会去读,而且更少人会读懂”,俄文版《资本论》就这样通过审查在俄国彼得堡出版发行。更有趣的是,俄文版《资本论》第一卷在出版后一年内就售出3000本,而德文版却要花上5年才售出1000本。45年后,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的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的俄国革命浪潮中夺取成功政权,建立了第一个工人国家,却又经历了曲折的发展,改写了二十世纪的历史。2017年也恰恰是俄国革命的100周年。
法文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于1875年出版,马克思在这版中修订了《资本的积累过程》一章。马克思不断修订其文本,甚至是弃用部分文稿并重写,是为了要让他的想法更精确地表达出来,也是他对思想论述的认真态度之表现。马克思在德文版《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版(1883年)未及出版就与世长辞。
《资本论》是马克思未完成的大部头理论著作。他在其有生之年只能看到第一卷的出版。马克思逝世后,其战友恩格斯接手完成这部马克思遗作的不可能任务。恩格斯将马克思遗留下来未出版的草稿,编辑成《资本论》第二卷及第三卷,分别于1885年及1894年正式出版。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手稿时所面对的难题是,这些手稿写于不同年代,也反映着马克思在不同阶段的学识与思想。恩格斯被迫对文本进行重组,并规范化马克思所使用的术语。
《资本论》第一卷的英文版于1887年出版,尽管只是第一卷的英译版,但是却分两卷出版。现有英文版的《资本论》第一卷,是根据1896年德文版第四版编译。中文版则是到了1938年才出版。
卡尔.考茨基则将马克思在1862年1月到1863年7月间所写的手稿,编辑成《资本论》第四卷,于1905-1910年间分成三册出版,也就是《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论》在马克思有生之年出版时,并没有引起什么大反响。马克思的晚年,欧洲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陷入低潮时期。德国社会民主党(SPD)于1875年(全德意志工人联合会与德意志社会民主工党两党进行合并)成立后不久,德国宰相俾斯麦通过1878年制定的《反社会党人法》,禁止了社民党的活动,马克思的著作也因此无法在德国广泛流传。直到 1889年第二国际的成立及德国社民党于1890年被解禁后,马克思的理论著作才开始在欧洲盛行流传,也成为了国际工人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
当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时,马克思的《资本论》再次引起人们的兴趣,因为这部写于19世纪的著作,仍然能够解释到21世纪的全球经济问题。2008年在日本出版的漫画版《资本论》,在发行后不到几天就售出6000本,显见《资本论》在21世纪仍然魅力非凡。
《资本论》到底在讲些什么?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全面地阐述并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运动法则及基本矛盾,揭示资本积累背后的动力,探讨了劳动者被剥削与异化的问题,也预测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
《资本论》第一卷的标题为《资本的生产过程》,主要论及商品的流通及资本主义生产的过程。《资本论》第二卷标题为《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论》第三卷标题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论述的范围包括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信用制度、虚拟资本、银行资本等。
《资本论》第一卷的结构大致上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根据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上的中文版本)
第一至第三章:商品的流通(C-M-C)
第四章:资本的流通(M-C-M’)
第五章至第二十二章:个人资本的生产、再生产及积累过程
第二十三章:总体社会资本的积累
第二十四至第二十五章:所谓的原始积累
从第一章到第二十三章,马克思在逻辑与概念的层次上,有系统且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当中引述了历史实证,以及关于阶级斗争的观点。最后两章探讨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起源。
马克思的《资本论》内容,也许对很多人来说,读起来会相当困难而感到气馁,其实也可理解为何有这样的情况,诚如马克思所说的:“这是一种不利,对此我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事先向追求真理的读者指出这一点,并提醒他们。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序言,1872年3月18日)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完全不同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及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派的观点。古典政治经济学将其对社会的分析建基在个人的动机、利益与行为上,也就是著名的“经济人”(Homo economicus)——一个“理性”、经济利益最大化、完全了解情况的个人。但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呈现的人,则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也就是社会结构、利益与阶级关系嵌刻在的每个人当中,并通过他们运作,也就是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
换句话说,经济制度并无法用个人的盘算行为来解释,与此相反,我们只有检验经济制度,才有可能分析出个人行为的成因。譬如,金融危机并非是资本家的贪婪所造成,反而是我们可以从金融资本的运行规律中解释到资本家的贪婪行径。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首先是鉴定出把特定行为理性强加在个人身上的社会关系,而不是以个人的动机及盘算为分析起点。根据马克思的分析,让我们可以批判地理解到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人们如何充当“资本家”或“工人”的角色。马克思就是在这样的分析基础上,再发展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而不是对资本家的谩骂或仇恨。马克思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实际上并不仇富或憎恨资本家,而是以有系统的分析去阐述并批判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以力图超越这个制度,从而终结资本主义下所造成的社会不公、不自由与不平等。
“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同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1867年7月25日)
从本质上解剖并超越资本主义的《资本论》
《资本论》是马克思生平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时隔一个半世纪后,这本著作仍然是理解、批判及从根本上推翻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础。在21世纪的今天,《资本论》仍然对我们理解当前资本主义有着相当富有教益的启迪。
《资本论》成书并出版的前后时期,资本主义在欧洲正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而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剥削的抗争也此起彼伏。尽管资本主义经过150年后在形态上因阶级之间力量对比在不同时期的转变而已经大有变化,但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体制根本性矛盾的洞察剖析仍然是那么的深刻。
上个世纪末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打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号的斯大林主义政权的瓦解,让高举“全球化”大旗的资本主义高奏凯歌,还乐此不疲地声称马克思主义思想已不合时宜,并且更加毫无忌惮地在全球范围肆虐为祸。世界各地贫富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贫困、战乱、生态危机等也不曾间断……也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地反抗资本霸权的社会抗争仍然前仆后继,从1996年墨西哥恰帕斯的扎巴塔起义、1999年美国西雅图的反世贸示威、拉丁美洲人民进行玻利瓦尔革命的社会实验、欧洲反紧缩政策浪潮、西班牙愤怒者示威浪潮、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再到近年工党选出左翼党魁科尔宾,以及桑德斯在2016年美国总统初选中的势头,都是对资本主义霸权所造成的恶果之回应。不过,在过去二十年来,大多数的社会动员仅倾向于针对自1970年代末横行全球的“新自由主义”形式,而不是资本主义本身。
对新自由主义的日益不满,让特朗普之流加以利用,配合政治精英进行权力分赃的资产阶级民主选举制度,击败被视为代表新自由主义建制精英的希拉莉,并产生了美国史上最为亿万富豪所支配的政府。特朗普当上总统,正是因为资本富豪对资本家阶级的政治代理感到不满,而亲自接过政权。政权面貌改变了,但是统治制度的实质却没有改变,对普罗人民来说甚至变得更糟。
资本主义的形式与面貌一直都在改变。仅仅反对作为资本主义面貌之一的新自由主义“症状”,并无法真正直指整体制度本质上的根源。因此,认识资本主义本质及其根源性问题是非常有必要,这也是为何马克思的 《资本论》对向往超越资本主义实现社会解放的人们来说,至今仍然具有着极大的意义。
作为新自由主义形式出现的全球资本主义,并不是马克思时代的社会经济特征,但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洞见,却超越了这个形式。《资本论》挖掘并批判了比新自由主义更深入的问题,从整体政治经济理论上发现并解剖资本主义的本质,以及思考彻底超越资本主义的途径。
为何今天仍需阅读《资本论》?
21世纪的今天,我们要了解资本主义的前世今生及其真正本质,仍然不可忽略掉150年前出版的《资本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解答着一个基本的问题:是什么让资本主义之所以是资本主义?
马克思所分析的是“理想的平均形式”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研究的,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的具体历史表现,而是在抽象概念上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马克思着重研究的不是特定地方特定时候的资本主义(如19世纪英国的资本主义),而是资本主义运动的基本规律。
当然,也有其他对《资本论》持有不同诠释的见解。有人会把《资本论》仅仅视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或者是对19世纪资本主义的阐述。根据这些见解,《资本论》顶多是富有历史价值的历史书。
若要建立自己对《资本论》的任何见解,除了认真阅读《资本论》,就别无其他方法了。
尽管资本主义在过去150年来经历了显著的“进化”,但是马克思理论中所提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特征,在今天却仍然那么显著:对剩余价值及利润的无止境追求,造成了工人的去人性化;很多人面对持久的失业,尽管其他人的工作时间却愈来愈长。资本主义制度带来愈来愈严重的经济危机,而且还危害着生态环境。资本主义衍生并助长了种族主义、父权制、恐怖主义、排外情绪,及其它形式的压迫。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洞见是敏锐且深刻的。他在论及资本主义的起源时,就提到:“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积累(亚当·斯密称为“预先积累”),这种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马克思不辞劳苦地研究、不厌其烦地阐述资本主义下复杂的社会生产关系,为的就是要让人们认清社会问题的根源,找出克服的方法,并且以具体的行动去实现人类的自我解放。
要制止资本主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及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就必须打破资本主义下资本不断进行积累所推动的“为生产而生产”的无情过程,通过劳动者的集体努力,建立一个劳动者自由联合的世界。只有实现马克思所构想的“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无阶级社会,人类才能够得到彻底的解放。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述的概念及分析,提供了我们一套激进的见解,让我们得以破解主流资产阶级理论方案、思想确定性及政策涵义上所包装出来的“真理”。马克思的理论,让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经济与社会上的权力关系,社会的推动力量及发展趋势。当然,单单了解还是不足够的。毕竟,“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今天资本主义的信徒们藐视《资本论》,并非《资本论》是当今资本主义的肉中刺,而是《资本论》一直都是捅在资本主义心脏最深处的一把利刃!
在今天全球资本主义不断衍生危机的时刻,《资本论》仍然掷地有声地为我们揭露社会问题的根源。这是一部仍然合时宜且充满力量的巨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