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1日星期五
旗帜故事3:德国国旗
德国现在所使用的国旗,是由“黑—红—金”(Schwarz-Rot-Gold)自上而下的三横条所组成。这面旗帜是现代德国民族主义的象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德国民族主义运动兴起的时候。
“黑—红—金”三色旗--现在的德国国旗(民用旗、政府旗)
尽 管在旗帜学上金色还是黄色的区分并不重要,但是德国三色旗上最下面的横条是“金色”却非常重要。虽然德国三色旗的颜色实际上是“黑—红—黄”,但是德国联 邦最高法院(Bundesgerichtshof)于1959年11月16日宣判使用“黑—红—黄”称呼德国国旗将被视为一项罪名,因为“黑—红—黄”这 个名称在纳粹统治期间,被长期用来恶意破坏代表德国民主标志—“黑—红—金”三色旗。德国的保守派、保皇党、极右派,还有于1933年夺权的纳粹党,都不 断使用侮辱性的称号去抹黑“黑—红—金”三色旗,还称之为“黑—红—芥末”(Schwarz-Rot-Senf),甚至是“黑—红—粪便” (Schwarz-Rot-Scheiße)。
1400年后神圣罗马帝国使用的旗帜
1789 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激发了民族主义思潮在欧洲蔓延。因诸侯割据而四分五裂的中欧德意志封建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德语: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拉丁语:Imperium Romanum Sacrum),也深深受到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冲击,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思潮也流入了德国。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Franz II)为了跟拿破仑一世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抗衡,将他自己的个人领地宣布为“奥地利帝国”,自己则变成奥地利帝国的弗朗茨一世(Franz II)。奥地利帝国跟英国、法国、沙皇俄国、瑞典于1805年8月结成“第三次反法同盟”,向拿破仑宣战,最后却大败收场。1805年12月,奥地利帝国 跟法兰西帝国达成《普雷斯堡和约》,弗朗茨二世被迫于1806年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宝座上退下,拿破仑强行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并将原本附属于神圣罗马帝国 的诸侯国重组为法国的附庸国—“莱茵邦联”(德语:Rheinbund;法语:États confédérés du Rhin)。
拿 破仑于1812年在俄国的战败,激发了德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反对拿破仑的解放战争于1813年爆发。普鲁斯的“吕佐夫志愿军”(Lützowsches Freikorps)是反法武装的主力,由来自德意志各地的青年学生所自愿集中组成,由阿道夫.冯.吕佐夫所统领。志愿军的制服一身黑衣,配上红色的翻领 和滚边,还有金色的纽扣。黑色、红色、金色这三种颜色也因而引伸了解放战争的格言:“从被奴役的黑暗(黑色)中,通过流血(红色)的抗争,得到自由的金色 光芒。”(Aus der Schwärze (schwarz) der Knechtschaft durch blutige (rot) Schlachten ans goldene (gold) Licht der Freiheit)黑—红—金三种颜色逐渐成为了德国民主主义运动的代表颜色。
由38个前神圣罗马帝国诸侯邦国所组成的“德意志邦联” (Deutscher Bund),在欧洲列强于1815年召开《维也纳会议》后成立一个松散的邦国组织。吕佐夫志愿军的退役成员于1815年6月在耶拿(Jena)成立了最早 的学生兄弟会(Urburschenschaft),也就是类似现在的学生会。成立耶拿学生会的目的是要团结德国邦联各成员国的学生,提出“荣誉、自由、 祖国”(Ehre, Freiheit, Vaterland)的口号,要求德意志统一、制定宪法、新闻自由以及让一般民众参与政治的权利。耶拿学生会根据吕佐夫志愿军制服的颜色,制定了代表该团 体的旗帜。这面旗帜由“红—黑—红”三横条组成,配上金色的流苏以及在黑色横条中画上金色的橡树标志。统一德意志的思潮开始在德意志邦联的学生团体间扩 散。
现在德国的政府旗和军旗
来 自德意志邦联各地的数百名学生会成员和学者,于1817年10月18日聚集在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Sachsen-Weimar-Eisenach, 位于今图林根)的瓦尔特堡(Wartburg),提出“只有统一才是神圣”(Nur im Ganzen ist Heil)的口号,呼吁建立一个自由且统一的德国。当时的参与者高举“黑—红—金”旗帜。“黑—红—金”从此成为了德意志民族追求建立自由民主统一德国的 象征。
意欲维持现状的奥地利帝国,于1819年制定卡尔斯巴德敕令(Karlsbader Beschlüsse),禁止所有学生结社。
1832 年5月,约3万人参加“汉巴赫节”(Hambacher Fest)游行,表达德国民众要求自由、统一及公民权利的意愿。真正意义上的“黑—红—金”三色旗第一次公开使用。旗帜上中间红色部分还有题字写着“德国 重生”(Deutschlands Wiedergeburt)。“黑—红—金”三色被确认为追求统一德国民主运动的象征,而这三色旗后来于1848年德意志各邦国革命时被民主革命分子广泛 使用,并于1918年被魏玛共和国接纳为“德国民族颜色”。“黑—红—金”三色旗后来也成为了现代德国的国旗。
1848年,欧洲掀起了革 命浪潮。在德意志邦联,受到自由民主思潮所影响,德国民众也为了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而发动革命。德意志1848年革命,也被称为“三月革命” (Märzrevolution)。普鲁士的柏林于3月18日爆发革命。巴伐利亚(Bavaria)国王在群众抗议浪潮下于3月20日退位,新成立的自由 派政府却向旧王权让步。在萨克森王国(Königreich Sachsen),人民走上首府德累斯顿(Dresden)街头,要求国王进行议会改革。这场革命主要发生在德意志邦联的西部和南部,革命目的是为了争取 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武装人民、立宪、议会选举、出版自由、集会自由等民主诉求。可惜的是,革命在普奥军队的镇压下以失败告终。
在德意 志1848年革命期间,很多革命分子都升起“黑—红—金”三色旗。掌控政权的自由派成立“法兰克福国民议会”(Frankfurter Nationalversammlung)。法兰克福国民议会宣布“黑—红—金”三色旗为德国官方国旗,并通过法令表明德国民用旗是“黑—红—金”三色 旗。当时海军舰队的军旗也是“黑—红—金”三色旗。
法兰克福国民议会瓦解后,奥地利帝国恢复对德意志邦联的控制,并打压一切由法兰克福国民议会所制定的事物,包括了“黑—红—金”三色旗。
德意志帝国的“黑—白—红”三色旗--保守主义、君主独裁的象征
德意志邦联内最有实力的国家—普鲁士,为跟奥地利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于1866年的“普奥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松散的德意志邦联最终瓦解。在普奥战争期间,跟奥地利帝国结盟的南部邦国采用“黑—红—金”三色旗,而德国第八军团也佩戴“黑—红—金”臂章。
普 鲁士于1867年联合德国北部另外21个邦国,建立“北德意志邦联”(Norddeutscher Bund)。北德意志邦联采用了“黑—白—红”三横条的旗帜为国旗。这个“黑—白—红”(Schwarz-Weiß-Rot)三色旗上的“黑—白”是代表 普鲁士的颜色,“红—白”则是代表所有汉萨同盟城市的颜色,也是代表勃兰登堡选帝侯(Mark Brandenburg)的颜色。
勃兰登堡的旗帜
普 法战争(1870-1871年)后,德意志邦联与巴伐利亚、符腾堡(Württemberg)、巴登(Baden)合并,于1871年建立“德意志帝国” (Deutsches Kaiserreich),也被称为“第二帝国”。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Wilhelm I)当上了德意志帝国的第一任皇帝。“黑—白—红”三色旗于1892年正式成为德意志帝国的国旗,一直沿用到霍亨索伦王朝(Hohenzollern)最 后一个皇帝威廉二世于1918年退位为止。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霍亨索伦王朝崩溃,“魏玛共和国”(Weimarer Republik,这是后来历史学家的称呼,由于这个共和国的宪法是在位于德国中部图林根的魏玛召开之国民议会上通过,因此也就得到了这个称呼,实际上当 时尽管废除了帝制,却仍然保留“德意志帝国”为正式国号)于1918年8月成立。魏玛共和国期间,恢复使用“黑—红—金”三色旗为德国国旗,因为“黑—红 —金”三色代表着德国的民主共和。第二帝国时期使用的“黑—白—红”三色旗则被视为代表君主独裁制。魏玛共和政府推行“黑—红—金”三色旗,引起了君主主 义者和极右派的不满,这些保守势力都倾向于使用第二帝国时期的“黑—白—红”三色旗。
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期间,左翼革命分子都是用纯红色旗。
纳 粹党人希特勒于1933年上台执政后,将纳粹党的“卐字旗”和第二帝国时期的“黑—白—红”三色旗共同作为德国国旗使用。直到《帝国国旗法》于1935年 9月15日颁布,“黑—白—红”三色旗被正式弃用,“卐字旗”被规定为当时德国的唯一国旗。纳粹“卐字旗”沿用了“黑—白—红”三种颜色配搭,是极端民族 主义、德国纳粹主义的象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被盟军占领。盟国管制理事会通过法令永久废除纳粹党的所有标志。因此,“卐字旗”和卐字标志碑禁止在德国以及多个欧洲国家公开展示。
盟军占领时期的德国旗帜
C-信号旗
盟军于1945年5月纳粹德国投降后,将德国领土划分为四个占领区,分别归苏联、美国、英国、法国管制。盟军占领下的德国,使用一面缺角的蓝、红、白条纹旗为德国的临时国家标志。这面旗是国际信号旗中的“C-信号旗”,只是设计为带有燕尾。
1949 年5月,美、英、法占领区合并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也被称为“西德”(Westdeutschland)。同年9月,苏联所控制的占领区则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也被称为“东德”(Ost-Deutschland)。至此,盟军对德国的军事占领宣告结束,德国因东西阵营的对峙也分裂成两个国 家,直到1989年柏林围墙倒下后才重新统一。
1944年德国抵抗运动的旗帜
保守派政党推崇的西德国旗方案
“黑 —红—金”三色旗作为西德的国旗或“联邦旗”(Bundesflagge),被列明在1949年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Grundgesetz für 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中。在准备西德的新宪法时,曾有几种国旗的设计方案,最后从两个都是用“黑—红—金”为基色的设计中选出一个。德国社民党提议重 新使用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国旗;而基民盟/基社盟等保守党派则支持根据1944年德国抵抗运动旗帜演变而来类似“北欧十字”的国旗方案。魏玛时期所使用的 “黑—红—金”三色旗最后以绝对多数票获胜,正式成为西德国旗。
有趣的是,东德从1949年至1959年所使用的国旗,也是跟西德一模一 样的“黑—红—金”三色旗。苏联控制的占领区自1946年起就开始有人提出使用“黑—红—金”三色旗。于1948年举行的第二次人民大会决议采纳“黑—红 —金”三色旗为国旗。当东德成立后,简单的“黑—红—黄”三色旗就被启用为东德国旗。两个德国同一国旗的情况,一直维持了十年。
东德国旗
东德国徽
东 德政府于1959年10月1日开始,在“黑—红—金”三色旗的中间加上东德国徽。东德国徽仿照苏联国徽的样式,圆形红底上绘着金色的锤子(代表工人)和圆 规(代表知识分子),外环饰以被“黑—红—金”三色带束起的金色黑麦(代表农民)。这面旗帜一直沿用到1990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为 止。两德重新统一后,“黑—红—金”三色旗成为统一德国的标志。
德 国分裂期间,东西德于1956年至1964年以统一团队形式共同参加奥运会,称为“德国统一队”(Gesamtdeutsche Mannschaft)。当东德于1959年改换国旗后,两国经过妥协使用红色横条中加上白色奥林匹克五环设计的“黑—红—金”三色旗。这面奥运旗帜在 1960年至1968年期间使用。1968年,东西德两国选手队伍分道扬镳,但是仍然使用同一面旗帜。
德国的“黑—红—金”三色旗在德国近现代历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代表着德国的自由民主共和政体。“黑—红—金”三色旗的曲折发展命运,也反映着德国历史发展的曲折道路。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