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8日星期四

纳萨巴里起义50周年


2017年,是纳萨巴里起义50周年。

1967年5月,位于印度西孟加拉邦最北部大吉岭县西里古里乡的一个农村地区——纳萨巴里(Naxalbari),爆发了农民武装起义。主张武装斗争的印度毛派——纳萨尔派政治运动,以隆隆春雷的巨响,正式登上南亚次大陆上最大国家的政治舞台。



印共的分裂

成立于1925年的印度共产党,于1960年代开始分裂。印共曾于1940年代中期在特兰加纳、特里普拉邦和喀拉拉邦等地领导武装起义,不过很快就放弃武装斗争的暴力革命路线,转向在资产阶级政权体制内进行议会斗争的温和改良路线。当时正处于冷战,印度共产党的领导听命于斯大林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苏联。苏联当时跟尼赫鲁领导的印度国大党政府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因此要求印度共产党放软对国大党政府的态度,并扮演支援国大党政府的角色。但是,印度国大党控制的中央政府并没有对印度共产党持有任何善意,甚至于1959年 介入干涉印度共产党执政的喀拉拉邦,由中央政府接管地方政权,推翻了印度共产党人南布迪里巴德(E.M.S. Namboodiripad)领导的政府。印度共产党内当时已经出现不满党领导的意见,不少印度共产党基层党员认为印度仍然是个半封建的国家,同时不应为了苏联的贸易和外交利益而典当阶级斗争的政治路线。也是这个时候,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共产党之间的关系日益恶化,毛泽东为首的中共批判苏共走“修正主义”路线。再加上中印两国于1962年发生边境战争时,印度共产党内部分裂成亲中及亲苏(也同时支持印度国大党政府)两派。数以千计亲中派的印度共产党员遭到印度政府拘捕。1964年4月,在印度共产党的全国委员会会议上,32位委员离席抗议,表示不满当时持亲苏立场的党主席丹吉(S.A. Dange)。这32位委员所属的派系,于同年7月在安得拉邦的泰纳利召开大会,并决议于11月在加尔各答召开党大会。1964年11月,丹吉为首的印度共产党在孟买召开党大会,较激进的左翼共产党人则在加尔各答召开大会,印度共产党正式分裂。在加尔各答的大会上,声称代表原本印度共产党60%党员的派系,成立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简称印共(马)]。

印共(马)成立后不久,党领导也愈来愈专注在议会斗争上,尤其是当印共(马)于1967年跟印共组成的联合阵线在西孟加拉邦和喀拉拉邦的选举中胜出后。印共(马)党内的左翼激进分子对印共(马)的议会路线转向感到不满,因为跟原本印共的做法并没有分别。

在纳萨巴里起义爆发前,印共(马)内的激进派成员已经开始在西孟加拉邦的西里古里乡地区进行政治鼓动的活动,甚至散发号召立即展开武装革命的传单。这批激进派印共(马)革命分子在西里古里乡下辖各地区组织农民小组,收集武器,并且跟不远处的尼泊尔毛派武装分子建立联系。当时印度的社会经济状况仍然相当落后,农村地区的种姓等级制度与封建政治文化根深蒂固,而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也不断加重,为农民起义埋下了火苗。

查鲁.马宗达

印共(马)党内左翼派系的主要领袖查鲁.马宗达(Charu Majumdar)认为,随着共产党在中国(1949年)、越南(当时正处于反抗美国帝国主义战争的高峰时期)、古巴(1959年)等国的革命成功,在印度发动持久人民战争的时机也成熟了。

纳萨巴里起义的经过

1967年3月3日,一群无地农民占据纳萨巴里地区内的一片土地,用红旗将该片土地围起来,在里头进行农耕活动。1967年3月18日,纳萨巴里地区的农民开始占领富农地主的土地。当时印共(马)有份组成的西孟加拉邦联合阵线政府,尝试通过宣布一些土地改革措施去浇灭农民造反的火焰。不过,农民在短短数月内在西里古里地区内各处成立了农民委员会,并接管地主所占有的土地。纳萨巴里农民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是卡努.桑亚尔(Kanu Sanyal)、詹加勒.桑塔尔(Jangal Santhal)及查鲁.马宗达。

农民委员会在当地组织了游行示威,农民拿起了棍棒、长矛和弓箭,在一片红旗中前进。农民委员会的武装小组开始强行占领并接管土地,充公地主所囤积的粮食。

当时执政西孟加拉邦的印共(马)领袖,首先尝试以温和的手段去安抚纳萨巴里运动的领导,但并不成功。当时担任西孟加拉邦内政部长的印共(马)领袖乔蒂.巴苏(Jyoti Basu),下令警察镇压纳萨巴里运动。到了5月下旬,纳萨巴里地区的农民造反行动,已经升级为真正意义上的武装起义。

1967年5月23日,一名农民尝试在他所分配到的土地上进行耕种活动时,遭到当地地主所雇用的流氓殴打。次日,一支警队前往事发的贾哈鲁岗村(Jharugaon )抓捕当地农民,但遭到詹加勒.桑塔尔领导的农民小队突袭,并打死了率队的警长。1967年5月25日,警察发狂地在纳萨巴里杀害了9名妇女和小孩。纳萨巴里运动因此进入了暴力抗争的阶段。

到了1967年6月,进行武装起义的农民委员会已经成功控制了纳萨巴里、卡里巴里及潘斯德瓦等地区。农民通过袭击地主的住家,获取了军火。农民委员会还成立了人民法庭。大吉岭县地区的茶园工人也多次组织罢工支持起义的农民。

1967年7月19日,政府派出的半军事武装部队进驻当地。部分农民起义领袖被捕,有些则转入地下活动,还有些却壮烈牺牲。詹加勒.桑塔尔遭警方拘捕,而查鲁.马宗达及卡努.桑亚尔等人则匿藏起来暂时避开了被捕的命运。在这次起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包括了特里布黑尼.卡努(Tribheni Kanu)、索布汉姆(Sobham)、阿里.古尔卡.马吉(Ali Gorkha Majhi)及蒂尔卡.马吉(Tilka Majhi)等人。

维持了4个多月的纳萨巴里起义被镇压下去,但是却催生了前仆后继的纳萨尔派(Naxalite)运动。

印共(马列)的成立及分裂

当纳萨巴里爆发农民起义之际,西孟加拉邦首府加尔各答的印共(马)党内左翼革命分子成立了“纳萨巴里农民抗争援助委员会”,并发起声势浩大的声援纳萨巴里起义的运动。声援纳萨巴里起义的运动,不仅遭到警方打压,而当时执政西孟加拉邦的印共(马)也开除大批支持纳萨巴里起义的左翼党员,包括印共(马)西孟加拉邦委员会的委员兼孟加拉语党报的主编苏希塔尔.雷.乔德利(Sushital Ray Chowdhary)。

1967年在加尔各答声援纳萨巴里起义的群众集会。

查鲁.马宗达和卡努.桑亚尔在纳萨巴里起义失败后,将反对印共(马)走“修正主义”路线的党内左翼分子(主要是亲中派或毛派)集合起来,于1967年11月成立了共产党革命派全印度协调委员会(All India Coordination Committee of Communist Revolutionaries,缩写AICCCR)。AICCCR于1969年在加尔各答召开的大会上,决议成立新的政党——印度共产党(马列主义)。

印度共产党(马列)成立不到两年,就出现分裂。来自比哈尔邦的印度共产党(马列派)领袖萨特亚纳拉岩.辛格(Satyanarayan Singh)不认同查鲁.马宗达的“个人恐怖主义”(发动恐怖袭击杀害地主)主张而让党内出现分歧。印度共产党(马列)于1971年一分为二,一个是继续由查鲁.马宗达领导的印度共产党(马列),另一个则是萨特亚纳拉岩.辛格领导的印度共产党(马列)临时中央委员会。

查鲁.马宗达于1972年在被警察扣押期间去世后,印度共产党(马列)又再分裂为支持马宗达和反对马宗达两派。支持马宗达的印度共产党(马列)派别很快又分裂为亲林彪派和反林彪派。亲林彪派形成由马哈迪夫.慕克吉(Mahadev Mukherjee)领导的“印度共产党(马列)(马哈迪夫.慕克吉)”;而反林彪派则成立“印度共产党(马列)解放派”(党名取自以其党报《解放》)。印度共产党(马列)解放派是目前从印度共产党(马列)分裂出来众多政党中规模最大的组织,也是当前印度左翼的重要势力之一。

从原本印度共产党(马列)分裂出来的毛派政党,后来不断发生分裂、重组、合并,数量多得令人眼花缭乱,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解清楚。

印度毛派的主张

印度毛派在意识形态上,坚决反对印度工人阶级运动中的修正主义及一切形式的资产阶级思想,并强烈拥护“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印度毛派积极宣扬毛泽东思想,强调自我牺牲、全面奉献给被压迫群众的精神,影响了该国不少的学生和青年。再加上当时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印度毛派也积极响应“造反有理”的口号。

印度毛派批判印共和印共(马)的修正主义主张,认为印度不是一个拥有“封建主义”残余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的国家,因为印度的统治阶级是买办资产阶级,其国家独立是虚假。印度毛派照搬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概念去形容当时印度革命所处的阶段,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买办官僚资本主义视为革命的敌人,而工人、农民、中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则是革命的同路人,工人阶级扮演领导的角色,农民是革命的主要力量。印度毛派也反对印共和印共(马)所主张的“和平过渡”路线,拒绝议会主义并且号召群众抵制选举,坚持“持久人民战争”的革命战略,通过建设革命的人民军、在乡郊建立解放区作为革命基地,并逐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形势。印度毛派所设定的当下目标是建立(工人、农民、中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等四个阶级联合的)人民民主专政,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第一步,而其最终目标是共产主义。

在当时冷战背景下的国际形势中,印度毛派把当时的两个世界超强——美国帝国主义及苏联“社会帝国主义”,视为全世界人民的主要敌人。

印度毛派强调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支持印度国家内各民族的自决权,包括实现独立的权利。

受纳萨巴里起义影响并采取农民武装起义战略的印度毛派,也被称为纳萨尔派。

星火燎原——斯里加古兰农民起义

纳萨巴里起义也点燃了燎原星火,启发了多个地方爆发类似的农民起义运动,包括了安得拉邦的斯里加古兰县(Srikakulam)、西孟加拉邦的比尔宾县(Birbhum)、德布拉——戈比巴拉伏普尔(Debra- Gopiballavpur)、比哈尔邦穆扎夫法尔普尔县辖下慕沙哈里(Mushahari)、北方邦的拉基姆普尔凯里县(Lakhimpur-Kheri)等地。纳萨巴里起义也影响了无数激进青年,纷纷投身加入立场比印共和印共(马)更激进的毛派组织。印度几乎每个邦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大小小的毛派组织。

斯里加古兰农民起义于1967年11月爆发。早在1950年代末,两名左翼教师——文姆帕塔普.萨特亚纳拉亚纳(Vempatapu Sathyanarayana)和阿迪布哈特拉.凯拉萨姆(Adibhatla Kailasam)在位于安得拉邦东北部的斯里加古县从事基层群众组织工作,奠定了激进共产党运动的基础。当地农民反抗地主剥削的手段,从强行收割、占领土地,不断升级为跟警察的暴力冲突。纳萨巴里起义的消息传到斯里古兰后,萨特亚纳拉亚纳等积极分子马上追随纳萨巴里的农民起义步伐。

1967年10月31日,两名跟共产党有关系的人士,遭到地主枪杀身亡,点燃了斯里加古兰农民造反的火焰。愤怒的农民接管了地主的土地、资产和农作物。反抗的行动在多个村子扩散,并瘫痪了当地警察。1968年3月,政府派遣大批警力前往斯里古兰县进行镇压。当地人民在武装镇压下遭遇挫折,不过当斯里古兰的起义者跟AICCCR建立联系后,起义者开始组织游击部队,并展开较有系统的武装反抗。游击队协助农民占领地主资产,并歼灭前来镇压的武装势力。马宗达曾经形容斯里古兰为“印度的延安”。

印度政府于1969年调集人数多达12000人的中央预备警察队(CRPF)前往斯里古兰县进行镇压,武装冲突持续了接近6个月。萨特亚纳拉亚纳、凯拉萨姆等起义领袖纷纷壮烈牺牲,但他们却成了当地的民间传奇。



纳萨尔派运动的发展

发源于西孟加拉邦纳萨尔派运动,在1970年代中期沉寂了一段时候,但在1980年代又再活跃起来,不断扩散到印度东部和南部发展落后的乡村地区,包括安得拉邦、恰蒂斯加尔邦、奥里萨邦、特伦甘纳邦、中央邦、贾坎德邦等。纳萨尔派活动的地区被称为“红色走廊”。

毛派共产党人孔达帕里.西塔拉迈亚(Kondapalli Seetharamaiah)于1980年在安得拉邦成立“印度共产党(马列)人民战争”,也被称为“人民战争组织”(People's War Group)。孔达帕里.西塔拉迈亚曾是“印度共产党(马列)中央组织委员会” [COC, CPI(ML)]成员。“印度共产党(马列)中央组织委员会”成立于1972年,该组织声称维护马宗达的遗产,但对马宗达的一些立场持批判态度。人民战争组织后来1998年跟在比哈尔邦活跃的“印度共产党(马列)党团结”合并,也开始在哈里亚纳邦、喀拉拉邦和旁遮普邦建立组织。人民战争组织持马列主义(实际上是斯大林主义)政治主张。

人民战争组织后来于2004年跟另一个当时规模最大的毛派组织——毛派共产主义中心(Maoist Communist Centre)合并,成立了印度共产党(毛主义)[Communist Party of India (Maoist)],由人民战争组织的原总书记“贾纳帕蒂”(Ganapathy,真名Muppalla Lakshmana Rao)担任总书记。

印度共产党(毛主义)是当代纳萨派运动的重要一支。印度共产党(毛主义)自称奉行马列毛主义,其立场跟早期毛派相距不远,那就是认为印度是一个在帝国主义者、买办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勾结下运作的国家,主张通过“持久人民战争”的战略手段去夺取国家权力,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专政”。印度共产党(毛主义)斥责全球化是市场原教旨主义向人民发动的战争,而印度种姓制度是一种社会压迫的形态。

毛派纳萨尔派武装组织的活动,被印度政府视为“恐怖主义”,印度共产党(毛主义)被列为恐怖主义组织。印度政府不断出动军警试图消灭之,但无法取得显著成效。

纳萨尔派武装力量能够在印度发展起来,尽管无法夺取国家政权,但却对统治阶级构成不小威胁,其背后原因主要是印度社会的不平等。印度农村地区的底层人民普遍活在贫困当中,尤其在印度种姓制度下处于最低阶的贱民。印度至今仍然是个农业大国,该国70%的人民直接或间接依靠农业维生。尽管印度在独立后就开始实行土地改革,但是没有彻底进行,大片土地仍然由富豪地主所控制,而大量农民却没有土地。农民没有土地,意味着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成为了繁衍贫困的温床。再加上种姓制度下的歧视与压迫,提倡人人平等的纳萨尔派武装革命行动为印度农村底层人民提供了一条反抗的出路。

印度于1990年代初开始进行经济自由化的“改革”,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支持贸易自由化、私有化及拥护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政策,让乡村农民的困境雪上加霜。农民为了购买由大财团控制的种子、化肥,而欠下大笔债务,加上全球资本主义工业污染造成的气候变化,导致农作物歉收,结果还要了农民的命。自1990年代开始,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印度农民因承受不了困苦的生活而自杀。在这样的背景下,纳萨尔派所鼓吹的20世纪毛主义革命思想,仍然能够起着一定的回响。纳萨尔派的土地改革、反对种姓制度等主张相当能够打动印度底层人民的心。印度两大主要“正统”共产党——印共和印共(马),由于无法在它们的议会政治路线中推进社会主义的斗争,有时甚至站在压迫者一方去打击底层贫农的反抗,致使走投无路的底层农民和向往激进改革的人们转向立场更为激进的毛派组织。不过,由于印度毛派组织大多数都有着相当强烈的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倾向,因此仍然分裂为多个政党组织,各有各自的根据地及群众基础,可惜无法汇合成足以全面推翻现有印度统治阶级政权的力量。

自1990年代末以来,纳萨尔派的武装斗争持续不断,打死至少2000名警察,而毛派组织本身的牺牲人数也不下3000,还有近8000平民无辜丧命。纳萨尔派的政治思想和斗争手段似乎仍停留在20世纪。但是,这恰恰反映着印度农村社会在上个世纪所面对的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只要底层农民仍然无法脱离贫困去过安稳的生活,只要阶级的压迫仍然存在,纳萨巴里的火焰就会继续燃烧下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