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9日星期四

俄国革命百周年系列(四):二十世纪初的俄国反对力量


《俄国革命百年祭:社会主义革命未竟之路》

四、 二十世纪初的俄国反对力量

43.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俄国政治力量,纷纷成立政党组织,并相互竞争。俄国反专制主义的政治力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派:
- 右翼的自由派。
- 左翼的社会主义者。

44. 俄国工业资本家、贵族及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的自由派,相信通过和平的手段进行社会改良,并建立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让俄国从专制过渡到现代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右翼自由派于1905年成立立宪民主党。立宪民主党的创党人兼核心领导人,是自由派政治家帕维尔.尼古拉耶维奇.米留科夫(Pavel Nikolayevich Miliukov)。米留科夫于一战时持护国主义立场,拥护俄国参战;他于1917年二月革命后担任临时政府的外交部长,力图避免俄国退出一战,要“把(帝国主义的)世界战争进行到彻底胜利”。立宪民主党的支持者包括了自由派知识分子、专业人士(大学教授、律师等),及来自地方自治局(zemstvo,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自由化改革时开始设立的地方议会机构) 的成员。

45. 至于俄国左翼的社会主义运动,则有两大支流:
- 民粹派(Narodnik)
- 马克思主义/社会民主主义

46. 当马克思主义仍未在俄国崛起之前,俄国的左翼政治由民粹主义运动所主导。俄国民粹主义思想在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于1861年废除农奴制后发展起来。民粹派认为获解放的农奴被当成工资奴隶出售,资产阶级取代地主阶级去剥削被解放的农奴。民粹派坚信资本主义在俄国或任何农业社会没有出路。尽管民粹派厌恶封建主义的土地所有制,但是他们反对将农民从传统的农村公社系统中分离出来。

47. 俄国民粹派的早期理论家,包括“俄罗斯社会主义之父”称号的亚历山大.赫尔岑(Alexander Herzen)、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Nikolay Chernyshevsky)、彼得.拉夫罗夫(Pyotr Lavrov)、尼古拉.米哈伊洛夫斯基(Nikolay Mikhaylovsky)等 。

48. 赫尔岑于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经过反思,认为村社是俄国的社会主义基础。赫尔岑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可让个人的潜能充分发挥,他倡议非干预性政府保护个人自由的小规模公社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受到赫尔岑的思想影响,进一步发展建基在农村公社的社会主义理论。车尔尼雪夫斯基倾向于“平等合作的生产方式”,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号召农奴起义推翻沙俄专制政权。

49. 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于1861-1864年曾组建民粹派地下组织“土地与自由社”。民粹派知识分子后来于1874年春天发动“到人民中去”运动,尝试进入农村教导农民关于进行革命的道德责任,但因民粹派知识分子跟底层农民生活脱节而无法得到农民的支持。民粹派于1876年在圣彼得堡重建“土地与革命社”,提出将土地交给农民、宗教信仰自由、民族自决权等政治诉求。

50. 从土地与自由社分裂出来的激进民粹派分子,于1879年成立“民意党”(Narodnaya Volya,又称“人民意志”) 。民意党支持建基于俄国广大农民中的本土社会主义。民意党的成员主要是具有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相信使用暴力及恐怖主义是有效的革命斗争手段。民意党以地下组织的形式运作,在地方上建立秘密小组,主张进行恐怖主义袭击去挑起群众起义,以推翻沙皇统治。

51. 民意党的政治纲领,包括召开立宪会议 、实行普选制、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结社自由、村镇自治 、民族自决、以志愿民兵代替常备军、把土地分配给农民、逐渐将工厂交给工人等。 民意党认为可以通过农民革命直接让俄国社会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52. 民意党以从事恐怖主义活动而闻名,其成员于1881年3月成功炸死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而让民意党名声大噪。民意党后来再对亚历山大三世进行多次暗杀但未遂。 民意党也暗杀大量的沙俄军官及政府高官。不过,民意党的恐怖主义暗杀行动并没有激起群众进行革命,反而是让沙俄政府有更多理由去加剧对异议人士的残酷镇压。无论如何,民意党的革命思想,影响了后来的无政府主义者及社会主义革命团体,算是俄国革命的先驱。

53. 于1902年成立的“社会革命党”,是民粹派运动及民意党政治遗产的延续。自民粹派运动于1880年代走下坡后,俄国冒起一批被称为“新民粹派”的知识分子及活动家,他们力图重建并修订民粹派的社会改革思想,其中包括社会革命党的创始人之一——维克托.切尔诺夫(Viktor Chernov)。

54. 社会革命党奉行民主社会主义及农业社会主义的政治纲领。社会革命党主要获得乡村农民的支持。农民倾向于支持社会主义党所主张的“土地社会化”纲领(也就是将土地分配给佃农),而非布尔什维克所主张的“土地国有化”(在国家管理下将农地集体化)。社会革命党的理论家切尔诺夫认为,无产阶级是革命的“先锋”,但农民才是革命队伍的“主体”。

55. 社会革命党于1917年二月革命后在临时政府中跟自由派及其它社会民主党派分享政权。社会革命党于1917年11月25日举行的立宪大会选举中得到最多选票及议席,但是随着十月革命后俄国政治版图的巨大变化,立宪大会不久后于1918年1月被布尔什维克主导的革命政权解散。社会革命党后来分裂为支持布尔什维克及反对布尔什维克的两大派别。反对布尔什维克的社会革命党派别,被成为右翼社会革命党,仍然忠于临时政府,但在俄国内战中遭到挫败且被摧毁。

56. 社会革命党辖下有个专门从事恐怖主义活动的分支——社会革命党战斗组。这个恐怖组织曾策划多宗刺杀政府官员急警察的恐怖主义行动,也进行过抢劫勾当,尤其是在1905年俄国革命失败后。

57. 于1906年成立的“劳动团体”(Trudoviks),是从社会革命党分裂出来的温和派。这一派人拒绝听从党领导的立场,而参与1906年第一届国家杜马选举。劳动团体在第一届(1906年3月)及第二届(1907年1月)国家杜马选举中都赢得上百个议席,成为议会内数一数二的大党,但是却因沙俄政府后来制定不公的选举条例而于第三届(1907年10月)国家杜马选举中大幅度失去议席。在1917年二月革命后成立的临时政府中担任总理的亚历山大.克伦斯基(Alexander Kerensky),于1912年第四届国家杜马选举中代表劳工团体参选而中选为议员。

布列汉诺夫

58. 俄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是于1883年在瑞士日内瓦成立的“劳动解放”组织。劳动解放组织的创办人是有“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称号的格奥尔基.布列汉诺夫(Georgi Plekhanov)、瓦西里.伊格纳托夫(Vasily Ignatov)、薇拉.查苏利奇(Vera Zasulich)、里奥.德意志(Leo Deutsch)及帕维尔.阿克雪里罗得(Pavel Axelrod)。这个团体将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成俄文,并将之传播,为俄国社会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运动奠下了理论基础,并为打造俄国工人阶级革命运动迈出了第一步。俄国马克思主义运动后来发展成为跟民粹派思想分庭抗礼的一支重要左翼思潮。

59. 马克思主义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于1895年在圣彼得堡成立,其创党成员包括弗拉基米尔.列宁(Vladimir Lenin)、尤里.马尔托夫(Julius Martov)、格列比.克日扎诺夫斯基(Gleb Krzhizhanovsky)、亚历山大.马尔琴科(Alexander Malchenko)、扎波罗热(P. Zaporozhets)、瓦内耶夫(A. Vaneyev)、斯塔尔科夫(V. Starkov)等人。这个由当时俄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联合组成的组织,在圣彼得堡的工厂分发社会主义传单给工人,进行政治鼓动,宣传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提出争取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缩短工作日及提高工资等主张。包括列宁在内的6名组织成员于1895年12月被捕后,该组织就开始由“经济派”(主张工人仅仅争取经济诉求而不提政治诉求的马克思主义者) 所控制。

“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创党成员:(前排左起)斯塔尔科夫、克日扎诺夫斯基、列宁、马尔托夫;(后排左起)马尔琴科、扎波罗热、瓦内耶夫。

60.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RSDRP)于1898年在白俄罗斯城市明克斯成立,联合了当时俄国的数个马克思主义革命组织。来自圣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立陶宛、波兰和俄罗斯犹太工人总联盟”(简称“崩得”)及基辅《工人报》组织等三个社会民主主义团体的9名代表,出席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但是,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后的一个月期间,其中5名党大会代表就被沙俄政府当局逮捕。第一次代表大会无法真正联合俄国的社会民主主义运动,也无法提出明确的政治纲领;再加上沙俄当局的镇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后最初数年都无法发挥凝聚力及正常运作。

61. 作为左翼革命组织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反对民粹派的思想,包括社会革命党的政治主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政治纲领建基于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工人阶级斗争理论。根据早期俄国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尽管当时俄国仍然是个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体,但是产业工人阶级之中的革命潜能已经存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的时候,整个俄罗斯帝国只有300万产业工人,相当于当时俄罗斯帝国总人口的3%。


62.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903年7月30日至8月23日(旧历7月17日至8月10日)召开,最初是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开会,但是在比利时警方将与会代表驱逐出境后,大会地点转移至英国伦敦。

63.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该党分裂为两派:
i. 布尔什维克(Bolshevik,意为“多数派”)——以列宁为首。
ii. 孟什维克(Menshevik,意为“少数派”)——以马尔托夫为首。

64. 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的分别是:
- 布尔什维克认为俄国革命应该由无产阶级(工人阶级)所领导;而孟什维克则相信必须跟资产阶级(民族资本家)合作。
- 列宁(布尔什维克)强调革命先锋队组织的重要性;马尔托夫则主张信任群众行动的自发性。
- 布尔什维克强调建立一个由革命家领导的、纪律严明的政党,实行民主集中制,党员须高度服从组织;孟什维克则主张根据第二国际的建党模式,把一切愿意入党的人(无论是无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全部吸收进来,建立一个更有包容性的政党。
- 布尔什维克主张在推翻沙皇统治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并且敦促立即发动无产阶级革命;孟什维克则认为必须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因为当时俄国社会的革命时机仍未成熟。
- 布尔什维克是激进的革命派;孟什维克则较属于温和派。

65.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布尔什维克及孟什维克两派成员,经常调换阵营,尤其是在1903-1904年分裂刚出现的时期。布列汉诺夫最初支持列宁和布尔什维克,但是于1904年跟布尔什维克决裂。列夫.托洛茨基(Leon Trotsky),最初支持孟什维克,但是于1904年9月就脱离孟什维克,因为孟什维克当时决定跟自由派结盟但却反对跟布尔什维克和解。托洛茨基随后并没有加入任何党派,直到1917年8月才加入布尔什维克。

66. 1905年4月25日至5月10日(旧历4月12日至27日),在伦敦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只有布尔什维克成员参加。孟什维克抵制这次大会,并在日内瓦举办自己派别的会议。过后,两派尝试修补关系并重新团结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但都徒劳无功。

67. 布尔什维克在1905年俄国革命中并没有扮演重大角色。在当时托洛茨基领导的圣彼得堡苏维埃中,布尔什维克只占少数;不过,布尔什维克控制了较不重要的莫斯科苏维埃。

68. 布尔什维克抵制1906年举行的第一次国家杜马选举,但于1907年2月举行的第二次国家杜马选举中,跟孟什维克一起参加竞选,并让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赢得518个议席中的65席。不过,第二届国家杜马只维持了103天,就被沙俄政府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密谋通过武装起义推翻政府为由而中断。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仍然参加于1907年10月举行的第三届国家杜马选举,但是却因不公平的选举条例而仅赢得19席。

69. 孟什维克内部有个激进的派别,被称为国际主义派。孟什维克国际主义派反对跟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势力结盟,但是也不接受布尔什维克的无产阶级专政理念。

70. 从1912年开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正式分裂为两个政党,布尔什维克成为独立政党,被称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则成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孟什维克)。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于1918年改名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 ;1925年,改称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从1952年至1992年,则改称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

上一篇:1905年俄国革命

下一篇:革命党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